解讀“隱于市”的北京秘境
近日,由《TimeOut北京》雜志編撰的《北京秘境》系列叢書第二期的新書出版,為此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特別推出UCCA旅行系列講座——“隱于市”的北京秘境,為您講述那些深藏于北京老地圖里的線描歷史,從市井的獨特角度去理解京韻文化的精髓,帶領熱愛行走的人們一起去發現那些頗具傳奇色彩的北京文化圣地!大多數人一說到北京,總是會首先想到要去故宮、北海、頤和園、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等,其實北京值得一去的地方還有很多,從修復版《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采用的公主府場景,到地質博物館、萬壽寺、先農壇、大葆臺、團城演武廳,以及那數不盡的名人故居等。
作為此次活動嘉賓的海航集團文化藝術總監楊浪對于北京城這個他成長、生活、工作的地方有著很深的感情,《北京秘境》系列叢書中介紹的上百個秘境,他當年幾乎都是拿著老地圖一一走過的,他喜歡用老地圖印證歷史,之后再去考證。楊浪認為:“旅游是要捧著書的,不一定要去很有名的地方,但真正的旅游一定是需要去切身地感受,旅游應該是對歷史的撫摸和對文化的觀照?!?/p>
提起北京的廟有多少?在號稱數不過來的眾多寺廟中,楊浪覺得坐落于北京東二環的智化寺尤為值得關注,這里最獨特的就是那些樂僧們,據傳其前人是來自于河南的一個村子,因有來北京出家的傳統而聚集在這里。老的曲牌、譜子的稿本、悠揚的笛聲代代沿襲,正是因其存在智化寺現已成為研究中國音樂的化石,而至今還有許多音樂家把這座寺廟中的音樂運用到自己的創作當中。今天,雖然在這里表演的人已經大大不一樣了,但是所傳承的曲譜、稿本、陳列的器樂依然還是那有著500年歷史的東西,真正想聽到明代音樂是怎樣的人,還是可以到那里去感受難得的痕跡。另外,不得不說的還有五塔寺,即現在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北魏時期最早傳入北京的佛像現今就存放在那里,而從近代、當代在北京及華北地區活動的所有傳教士包括利瑪竇的碑也都安放在那里,且它還是北京唯一的一座印度廟。
如今的北京城已經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大都市,為此,其付出的巨大代價是對文化的諸多摧毀和埋沒,但北京建都800余年的歷史,依然會有些東西在縫隙中被留存下來,它們需要告訴人們其意義所在,并得到關注與發掘。若想尋找到那些遙遠的記憶,可以到智化寺看看那地面鋪就的來自蘇州的金磚,也可以到位于西四的白塔寺看看那道700年前的水平線,現在因為修水泥路、柏油路,往上一層層覆蓋,細細對比會發現路面早已增高了許多。在今日商業氣氛濃郁的生活環境中,如有機會身處古建筑中,那么放眼望著周圍的高樓大廈,一定會生出深刻的緬懷之感,當你登上鼓樓去聆聽當年全北京據其校對時刻的晨鐘暮鼓之聲時,也一定可以被那種深沉的盡顯歷史滄桑的時代感所感染。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北京的許多地名都是來自某一個職業,或者跟傳承這類職業的人有著莫大的關聯。對此,《TimeOut北京》雜志主筆、《北京秘境》系列叢書副主編黃哲不由得和楊浪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黃哲談道:“在南二環的永外街道一帶,散布著景泰橋、景泰路、景泰小區,其皆以景泰命名是因為一門充分展現了我國明代最精美的工藝制作水平的‘景泰藍’工藝。那里坐落著現在的北京市琺瑯廠,如今看來窄窄的街道旁的門面顯得如此平淡無奇,甚至趕上天氣不好時偶爾還會透出幾分蕭瑟,但在改革開放前這里作為民族工業的重要出口產品生產地其所創造的外匯卻是比首鋼還要多。因為景泰藍當年可是皇上御用的奢侈品,大臣要用都要靠賞賜。據說,現在依舊有很多來自臺灣、馬來西亞等地的愛好者去拜師學藝。”類似這樣的還有米市胡同,據說當年那里就因為是廚師們聚集的地方而得名,又如蘇州胡同,是源于以前一群來自蘇州的工匠都住在那里,他們當年順著漕運來到北京就都住在了崇文門、朝陽門一帶。
從魯迅先生的日記中可以了解到他當年來北京后,某年某月某日,曾在永和居吃了一頓飯,一起吃飯的有誰,點了幾個菜,而現在雖然當年的永和居已經早已不存,但循著這個足跡,可以想見曾有位先哲也是這么走過的。西單、王府井是因清廷的太監們出宮門走東華門、西華門,應采買方便的需要而發展起來,后成為商區的,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老字號還都聚集在那里。在北京地圖的左上角有一個明顯的圓圈,那是中國鐵道博物館。此外,還有可以做24小時災難生存現場模擬的消防博物館,可以打CS的北京警察博物館,可以試駕的汽車博物館……秘境而非標本,瑣瑣碎碎的東西與生活相關,同藝術展品一樣,用時間表現空間,用空間表現時間。旅游需要真實貼近地用雙腳去丈量,它并非只是提供愉悅,還應該可以產生更多的認知,這些也許就是我們選擇繼續行走的力量。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