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搞么事噻”,湖南是“干啥事”
湖北是“搞么事噻”,湖南是“干啥事”
——十藝節“群星獎”決賽場上的地方小戲掠影
花燈小戲《擋車石》劇照
花鼓小戲《搶老張》劇照
◎ 花鼓戲的特點就是鄉土氣息比較濃郁,每個地方會用自己的方言和音樂,語言決定音樂的走向,所以有地域特色。
◎ 花燈劇不太適合反映重大歷史題材,很適合講述農村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所以劇目多為農村題材。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戲劇門類的決賽,在山東威海舉行,從10月21日持續至24日,共8場88個節目,是“群星獎”決賽中比賽時間最長的藝術門類,來自全國各地群眾藝術館創作的劇目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它們真正來自于民間,生發于大地,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其中包括了不少全國各地的優秀地方戲曲劇種,十藝節期間,它們有了集中展示的機會,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們大多為國家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期待看到更多鮮活的故事
在村口,三個手腳麻利、心直口快的女人要打起來了,因為她們都在等老張,都想請老張去自家吃飯。老張是下基層幫百姓干實事的干部,在他的幫助下,她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花鼓小戲《搶老張》通過講述三個女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來表達農民群眾對好干部的感激,掀開當下新農村建設的“冰山一角”。
“老張是好干部的縮影。”湖北仙桃市群眾藝術館館長付群剛對記者說。他同時是這部戲的編劇,這樣的故事就真實發生在湖北農村。“我們省委省政府有個很大的舉措,就是3萬干部下基層,他們深入基層后,辦了很多實事,幫助老百姓排憂解難。老百姓發自內心喜歡他們,就搶這些干部。”他講述這部戲的創作背景。
《搶老張》創作于1年前,如今已經演了100多場。演出范圍,用付群剛的話說,“在我們荊楚大地,下到基層”。他嗓門洪亮,說話底氣很足,言語中有自豪感。仙桃市群眾藝術館同時也是花鼓戲傳承中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花鼓戲在湖北乃至全國都是很有名氣的劇種,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付群剛介紹,傳承中心的一批創作人員都是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也都為老百姓創作和演出。創作劇目以農村題材為主,講述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他說:“演出花鼓戲,體現了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一種活態傳承,這才是最好的保護。”
湖北、湖南都有花鼓戲,雖是同一劇種但有各自的地方特色。《搶老張》導演劉利紅告訴記者,花鼓戲的特點就是鄉土氣息比較濃郁,每個地方會用自己的方言和音樂,語言決定音樂的走向,所以有地域特色。“比如《搶老張》里有句臺詞‘搞么事噻’,這就是湖北特有的方言,如果是湖南,說的就是‘干啥事’。”
在幾天的決賽期間,經常都能在威海國際會議中心劇場看到付群剛的身影,除了參賽,他也是個忠實看戲的觀眾。幾場比賽看下來,他覺得參賽劇目中地方小戲的數量應該再多點。“這種地方小戲,是最能體現地域特色的。群星獎就是要群星閃爍,期待地方戲能多點,讓觀眾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劇目,也才能夠體現我們國家文化資源豐厚。”他也期待看到更多來自于生活的,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鮮活的故事”。
有人想傳,但沒有人承
在山西孝義有“文化三寶”,分別是皮影、木偶和碗碗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在當代社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碗碗腔小戲《影戲緣》中,道出了民間藝術從業者的五味雜陳。一個干了一輩子皮影戲的老藝人,貼錢招人學皮影也乏人問津,他研究生畢業的女兒,想繼承父親的皮影事業,又遭到他的反對。故事有個美好的結局:女兒招商引資,皮影藝術的傳承不但后繼有人,而且走上了產業化之路。
這部戲由山西孝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作,戲里講的故事,有該公司自己的影子。公司副經理同時也是山西孝行文化演出團團長的武興,看起來有50多歲了,他自己也是碗碗腔演員。他介紹,3年前,孝義當地的一個企業家為了使孝義“文化三寶”能夠傳承下去,個人投資了500多萬元創辦這個公司。“我們這個團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皮影,有木偶,還有碗碗腔。”武興介紹。3年來,他和另外幾個藝人一起,培養了20多個學生,“他們都是通吃,這三門藝術都學”。在《影戲緣》中就可以看出演員們的多能,先是一段皮影戲,然后演員從幕后走出來演戲、唱碗碗腔。
這3年中,前一年半是封閉式訓練,后一年半學生們開始去外地演出。“今年外邊的活動比較多,我們的學生參加了《達人歸來》《我要上春晚》等節目。”武興說,“去年有段時間,我們配合送戲下鄉,由政府買單,我們去給群眾演戲。”此外,也送戲進校園,“皮影,木偶,孩子們很愛看”。
就像《影戲緣》里講述的老藝人面臨的尷尬,這些民間藝術的傳承依然面臨難題。“繼續往下傳承是最大的問題。有些人想傳,但沒有人承。而且學這些藝術很苦很苦,我現在有這么多學生,已經很不錯了。”武興對記者說。公司成立3年了,他依然有擔憂,“這些學生們都沒有工資保障,就靠演出時賺點演出費”。
以前只跳跳舞,現在講故事了
離花燈小戲《擋車石》演出還有一段時間,在威海國際會議中心劇場的化妝間里,符麟已經化好了妝,坐在梳妝臺前拿著手機看一部外國電影。他是云南宣威市花燈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的副主任,也是臺柱子,大戲小戲基本都演主角。在《擋車石》里,他演一個貨車司機,缺少公德心,修車后將擋車石遺留在路中央,最終被一個彝族姑娘教訓和感化。
故事并不復雜,但用了懸疑手法講述,吊起了觀眾好奇心。題材也很接地氣,在山路陡峭的云南山寨,開春以后路況不好,沒有及時挪走的擋車石,的確很容易造成后來的車輛翻車。這部劇的編劇樊浩宇告訴記者,花燈劇不太適合反映重大歷史題材,很適合講述農村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所以他們創作的劇目多為農村題材。他所在的這個花燈劇傳承和展演中心,有50多個人的規模,每年都要送戲下鄉。從去年到今年,《擋車石》配合6月安全月的宣傳演出,反響很不錯,在這幾年的云南花燈藝術周和其他專業匯演中,也多次獲獎。
從1980年起,符麟就開始唱花燈戲了。他是花燈戲世家,爺爺奶奶、父母、叔叔、兩個妹妹、兩個侄兒,都是唱花燈戲的。他回憶:“1980年時,我13歲半,那年市花燈劇團恢復,我就進團了。”現在他一個月平均會跟隨中心下鄉演10場,“到各個鄉鎮和村委會演出”。唱了30多年的花燈戲,他的感受是:“相當自豪,傳承了花燈藝術。”他介紹,花燈戲的特點是載歌載舞,以前主要是以舞蹈為主,在臺上跳跳舞,但現在主要以小戲為主,“把劇搬上舞臺”,載歌載舞的同時,開始講故事了。
【相關鏈接】
十藝節“群星獎”威海揭曉
10月25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頒獎儀式在山東威海舉行。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山東省副省長季緗綺等有關單位的領導出席頒獎儀式。
本屆“群星獎”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單位的884件作品、157個公共文化項目和117個“群文之星”候選人參評,經過初選、復賽和決賽等環節,共決出220個作品類“群星獎”、110個項目類“群星獎”以及100位“群文之星”。
入圍本屆“群星獎”決賽的353件作品包括音樂作品109個(含37個合唱團)、舞蹈作品89個(含13個廣場舞)、戲劇作品88個、曲藝作品67個。頒獎儀式上演出了獲獎作品,包括舞蹈《舒心的日子扭著過》《海英和她的媽媽們》、數來寶《登陸上海灘》、歌曲《哪門搞起》、男聲小合唱《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泰山石樂《石韻·泰山》等。本屆“群星獎”參賽作品質量較往屆有顯著提升,內容題材豐富,形式短小精悍,表演詼諧生動,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呈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情及地域特色,將引領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群眾文藝作品創作方向。演職人員來自社會各個領域和各行各業,有工人、農民、教師、學生、軍人、警察、醫生等,全部參演人員達4000余人。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