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海美術作品進京展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 風從海上來
11月8日,參觀者在欣賞殷雄油畫作品《風云兒女》。新華社記者 鄭 衛攝
上海興業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的旁邊,就是充滿多元文化氣息的新天地。
一邊是革命傳統,一邊是世界風情,這樣的景致,在申江之畔隨處可見。這是上海獨有的文化氣質——包容、開放、創新,這種氣質也深深嵌入“海派”美術的基因里。
11月8日,上海美術作品進京展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這是近50年來上海美術界首次以集體亮相形式在北京舉行展覽,而它的氣魄不僅在于向全國美術界展示“海派”美術今天的創作水準,而且在于在對“海派”美術特有氣質文化淵源的回溯中,尋求與世界對話的機會。
包容:回望民族文化交流的脈絡
巨幅水墨畫《車過太行》是陜西籍上海畫家龐飛參加此次展覽的作品。
“離開家鄉這么多年,雖然身在上海,但是我畫的仍然是北方的山山水水,喜愛的仍然是渾厚大氣的風格。我的創作在上海得到了美術界的認可,我想這也正是上海美術的特質——海納百川。”龐飛說。
此次展覽展出的102件作品涵蓋油畫、國畫、雕塑、版畫等藝術樣式,都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全國美術展及歷屆上海美術大展上獲獎的作品。創作這些作品的,都是當下相當活躍的藝術家。
海派美術有過輝煌的歷史,上承明清繪畫之余緒,下開20世紀中國畫之新格局,堪稱中國近現代繪畫史的轉折點,大師輩出,曾占據中國美術的半壁江山。新中國成立后,海派美術緊跟時代節奏,涌現了大量歌頌社會主義建設和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海派美術將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與個人感情熔于一爐,創造出具有人文關懷和豐厚藝術內涵的優秀作品,并成為藝術創新的先鋒力量,涌現了一大批名家力作。
可是為什么直到今天,上海美術界才第一次集體亮相北京?
“過去許多年我們一直在想,海派美術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走出上海,呈現在北京,甚至呈現給世界。一直有種說法叫‘海派無派’,但是海派真的無派嗎?其實海派的特點就正在于它的包容、開放和創新。厘清了這點,我們就對自己有了精準的定位,也就做好了進京展示自己的準備。而在某種意義上,這次展覽也正是我們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回望,是我們的文化‘尋根’。”上海市文聯主席、美術家協會主席施大畏說。
“從這次參展的作品看來,主旋律的創作不刻板、不僵硬,當代藝術不消極、不灰色,各種樣式、各種風格的藝術都在同一空間和諧共處。今天的海派美術已經形成了獨立而自足的風格。”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
關懷:回歸現實生活的熱忱
“海派”美術作品通常給人的印象是勇于創新、充滿先鋒精神、個性鮮明、風格多樣,尤其注重形式創新,講究輕松、時尚、現代的格調,但施大畏認為,這只是上海美術的一面。“上海美術的另一面是飽含人文關懷,藝術家充滿責任感,作品體現厚重感。”
“當今時代提供給藝術家更多的機會,也對藝術家提出更高的要求:關注大眾需求,回應大眾關切。如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讓文藝更好地聯系群眾,是新時期美術工作要關注的重要層面。”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李向陽說。
2011年,上海美術界啟動了“歷史文脈”工程,鼓勵藝術家以多種形式創作以近代以來上海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優秀美術作品。據了解,今年年底,該工程將有望完成100幅作品。
與此同時,上海美術家協會還組織藝術家前往上海市重大建設工程現場及浙江、貴州、陜西、甘肅、新疆、四川、云南等地采風寫生,讓藝術家深入火熱的生活一線,通過現場速寫、素描、拍照等方式積累一手的創作素材。
“任何藝術作品,有生活就大,沒生活就小。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祥地、新文化運動的傳播源,這賦予了藝術家與人民心心相印、積極體驗社會生活的良好傳統。”施大畏說。
創新:提升與世界對話的自覺
此次展出的102件作品中,30%都由45歲以下的青年藝術家創作完成。
2011年開始,上海美術家協會、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畫雕塑院等機構開辦青年畫家研修班,研修班長年不斷,優秀學員還有機會進入創作機構成為專業創作人員。這些舉措,為青年藝術家的成長搭建了平臺和渠道。“除了研修班以外,幾乎每一兩年就有一次大規模的交流活動,為年輕人開拓視界、獲取更多更新的信息提供了便利。”龐飛說。
培養青年藝術家,是上海美術界的一項戰略思考,而這種思考的最終目標,是要讓上海美術的傳統在傳承中得以創新,并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加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中去。
創新,是任何一種藝術延續自身生命的關鍵所在。而在許多上海藝術家看來,創新也是鑲嵌在“海派”美術生命深處的重要基因。
20世紀上半葉,海派美術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得到迅猛發展,中國的油畫、水彩、漫畫、連環畫、新興木刻等藝術樣式相繼發源于上海,而今,上海則再度成為國內外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也將成為本土美術原創活力噴涌而出的“源頭”。
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陳翔認為,“海派”美術開創了傳統繪畫通向現代的路徑。“首先,上海是比較現代化的城市,市民的審美需求和士大夫的審美需求不同,使‘海派’美術與城市生活結緣;其次,上海地處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這使‘海派’藝術既具有中國傳統美術的內核,又擅于接受西方美學的思潮,并內化為自己的風格;第三,傳統的中國畫對技法的要求就是對人的要求,技與道是合而為一的,而‘海派’美術則將技術剝離出來,使繪畫回歸了繪畫的本質。”陳翔說。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