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藝術批評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有一大亮點是新的《清明上河圖》,這是一個典型的數字藝術作品,動態的《清明上河圖》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制作,高6.3米、長130余米,大約是原圖的30倍,它需要12臺高質量的投影儀同時工作,整個活動畫面以4分鐘為一個周期,展現城市的晝夜風景,其中白天出現人物691名,夜晚出現人物377名……這件作品大大改變了傳統的藝術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欣賞體驗方式,對于習慣了研究紙本的、長卷的《清明上河圖》的美術史家、美術批評家而言,如何面對這種新的藝術現象?對于藝術批評界來說,討論“數字時代的藝術批評”是一個新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數字藝術的時代,或者說是新媒體藝術的時代,如今數字藝術的發展已經到了我們不可忽略的時候了,數字藝術不啻為當前最具前沿性的問題之一。
生存在數字時代的人,經驗感知能力早已不同于以往生活在自然狀態中的人。而新媒體則恰好為藝術家們已經改變的感知能力提供了表述心得與思考的新工具。當一些藝術家用新媒體進行創作的時候,就必然會采取表達新時空經驗的特殊語言方式。如時間定格、特寫放大、蒙太奇等等,這既與傳統繪畫的手法不一樣,也是一些藝術家選擇新媒體的原因。面對許多新媒體作品,不少批評家要么是以文字被動地復述圖像的內容,要么是從內容出發進行簡單的意識形態分析或觀念分析,可惜常常不得要領。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必要根據與新媒體發展相適應的新圖像學來解讀相關作品,而且要結合中國的文化情境與新媒體作品來發展中國自己的新圖像學。
數字時代藝術批評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廣義的,它討論數字時代對藝術批評帶來了什么影響,或者說,在數字時代,藝術批評如何應對新的時代,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這個時代;二是狹義的,它討論的是如何開展對于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的批評,如何理解數字藝術的特點,如何確立數字藝術的批評標準,以便更有效地對這種藝術現象展開批評。
面對數字時代和數字藝術,批評界持何種態度,大體而言:第一,對于數字藝術(新媒體藝術)不屑一顧,采取漠視、不關心的態度,仍然沉浸在傳統藝術的情景中,這實際上是一種“鴕鳥態度”;第二,仍然沿用傳統的藝術思維的眼光,用傳統的藝術標準來看新的藝術,認為數字藝術不能登大雅之堂,他們站在“學術性”、“純粹性”、“規范性”的學院立場,對新藝術在骨子里有一種偏見;第三,也有人愿意討論數字藝術,但是對國外的理論沒有消化,有生吞活剝、削足適履的情況……
與此同時,也應認識到對于從事藝術批評的人而言,面對數字時代和數字藝術,大約有幾個方面的困難:首先,數字藝術涉及許多科學技術問題。數字藝術是以數字多媒體及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撐的,它在創作、承載、傳播,以及欣賞評論方面都和傳統藝術不同,這一點對于傳統“文科”背景的藝術批評家而言,將面臨知識更新的問題。其次,觀念的改變。例如,在傳統的藝術批評中,習慣了焦點透視,習慣了以人的眼睛作為觀看萬物的中心。但是在數字藝術中,例如在影像藝術中,“中心”可能并不存在,或者說,攝影機觀看到并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是多角度、多視點的。媒介哲學的大鱷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而新的視覺媒介是人的眼睛的延伸,它產生了用傳統視覺觀看所難以企及的視覺效果。對于藝術批評而言,就應該接受和理解由于數字技術的變化而相應帶來的觀念的變化。還有,傳統視覺藝術十分強調真實性的概念,強調視覺的真實,而在數字藝術中,視覺真實的概念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因為憑借技術手段,可以創造出比“眼見為實”更為真實的視覺場景。例如電影《阿凡達》,它顛覆了人們傳統的觀看習慣,逼近視覺的極限,創造出了想象不到的視覺奇觀,在這種情況下,還來考究哪些是真實的,哪些不是真實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再次,數字藝術的出現為我們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藝術問題,這些問題對于我們的研究和批評來說,無法回避,例如公共空間的問題等。
對于藝術批評學科來說,如果要發展,數字藝術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學習借鑒。如藝術批評可以借鑒數字藝術的交互性,過去,藝術批評是精英式的、引導性的,是一些專家給受眾以指導,教他們怎樣欣賞作品。但是在數字時代,人人都是批評家成為可能,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快速地、及時地發布個人對藝術作品的看法,藝術批評開始由以批評家為中心變成了以公眾為中心。再如,公眾在互聯網上的藝術批評有一種“口語化”和“生動性”的特點,他們創造出了許多新詞,產生了許多新的符號;這些批評大多是有感而發,較少拘束,也沒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表現出了批評者的真性情、真感受。這種寫作方式是許多“正規的”藝術批評家所不屑的,但是網絡批評的那種生動性、現場感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最重要的是,這種批評方式可以更好地實現互動。
作為當代藝術重要部分的新媒體藝術在與公眾形成交流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社會性與政治性,而交互性則是達到交流目的的最好手段,這一點,傳統繪畫與其顯然是無法相比擬的。追求新媒體藝術與公眾交互性效果的最佳辦法是:新媒體藝術家應把自己視為公眾的一員,去掉好為人師的錯誤觀念,進而用平等的視角去深切關注公眾共同的生存經驗——包括直接與間接的,然后從中提煉出相關的藝術觀念與表達方式。這不僅可以創造出具有中國特點的新媒體藝術,也可以解決按空洞概念進行創作的不良化傾向。在這里,大眾的日常生存經驗被強調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因為它構成了公眾愿不愿意與作品進行交流以及如何對作品做出反應和解釋的基礎。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