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可貴實踐
按說到了我的這個年齡,閱人閱事漸多,一般不太容易感動和激動了,但是作為“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的支持者和見證人,在很多的研討會上聽了多位專家、學者、藝術家們的精彩發言,很受啟發,也可以說很受鼓舞,很長精神,于是便不由地又有些感動和激動。對于“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我談以下三點看法。
“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已經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效載體和重要品牌
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最近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認為,這是我們黨在認識、總結和汲取多年來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中得出的正確結論。
近百年來,中華傳統文化受到過兩次最嚴重的沖擊:一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另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前一次,必須肯定它的重大歷史功績,因為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沒有中國人的思想解放和覺醒,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也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但是,回頭來看,也必須承認,以“打倒孔家店”為標志的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是過頭了,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后者“文化大革命”,更不用說了,實際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場浩劫。但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革傳統文化的命,經過近百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才發現,中華傳統文化打而不倒、批而不臭,而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又不得不重新審視它的寶貴價值和重大作用,并以孔子學院的名義,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這是為什么?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發展的文化基因和得以復興的源頭活水。我們不能隔斷歷史,不能數典忘祖,否則就要受到歷史的懲罰。
毫無疑問,應該肯定,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我們又不能不看到,在黨風、政風、社會風氣和人們的精神道德領域,的確出現了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包括一些黨員干部甚至領導干部,缺乏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甚至失去做人、做事、做官的道德底線和法紀底線。造成這一嚴重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正確的文化引領,包括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嚴重缺失,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應該說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日益清醒和自覺的。從1980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到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精神文明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從2004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中央五部委發出《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意見》,到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中央六部委發出《關于以傳統節日為主題開展經典誦讀和詩詞歌賦創作活動的通知》;從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到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不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入其中。
值得指出的是,“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誕生的。具體說就是2008年中宣部等六部委《關于以傳統節日為主題開展經典誦讀和詩詞歌賦創作活動的通知》下發后,以武警部隊原副政委劉世民牽頭,召集了一批有志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藝術家組成創作團隊,提出了他們的系統設想和工作方案,在得到中國文聯的同意和支持之后,進入實施階段,后來又吸引了諸多熱心公益的知名藝術家鼎力相助,傾情出演,終于將這一系列詠誦活動搬上了舞臺。
6年來,“中華經典系列詠誦”作品先后根據6部國學經典推出了7部舞臺作品,每一場都受到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歡迎。尤其是兩次到巴黎、一次到香港的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同志曾3次批示,說“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非常有意義,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個有影響的文化品牌,要堅持辦下去。
記得魯迅先生講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做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綜觀“中華經典系列詠誦”6年的發展歷史,這個創作團隊是真正動腦動手和付出大量辛勤創造性勞動的,他們是這項活動的脊梁,他們和有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藝術家和媒體同仁們,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脊梁。
“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為正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而創造的寶貴經驗彌足珍貴,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
實踐證明,運用現代藝術形式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思路和模式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它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方針原則,并運用這些方針原則創造了彌足珍貴的寶貴經驗。
這些正確的方針原則包括: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而又體現時代性;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而又正確解讀和闡釋經典,深入淺出,喜聞樂見;綜合運用音樂、舞蹈、吟誦、歌唱及各種現代技術手段,既保持作品和演出的思想性、嚴肅性,又努力提高藝術性和可視性,增強震撼和感染力,使之入心入腦,等等。總之,不僅這個創作的過程非常辛苦,而且創造的經驗彌足珍貴。
之所以說他們創造的經驗彌足珍貴,是因為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有一種值得引起注意的復古傾向,甚至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干著宣揚各種落后文化、低俗文化、腐朽文化甚至反動文化的勾當,正在嚴重腐蝕著人們的靈魂,毒化和敗壞著社會風氣,嚴重消解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
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講過,經濟工作搞不好,要出大問題,意識形態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問題。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政治問題。能否作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我希望“中華經典系列詠誦”組委會,一定要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高度,在吸收各位專家學者、各位藝術家、媒體記者及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煉,豐富和完善這些寶貴經驗,充分宣傳和傳播這些經驗。
“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任重道遠,使命光榮,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首先,希望“中華經典系列詠誦”組委會的同志們應牢固樹立“使命意識”和“精品意識”,認真吸收各位專家、學者提出的意見建議,在進一步提高系列詠誦作品質量上下功夫,在進一步擴大系列詠誦作品社會影響力上下功夫,為中華傳統文化走出書齋、走近百姓、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要認真學習落實最近中央五部委聯合發出的通知精神,節儉辦晚會,把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辦得更好。
希望有關方面和各位專家、藝術家、媒體等加大對系列詠誦活動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繼續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使這項利國利民的活動持續進行下去;另一方面,還要在擴大已有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上做文章。比如花了6年時間推出的這些作品,我認為演出的場次還太少。如果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法,成本太高,效益太差,浪費太大。這就有一個大力推廣和普及的問題。要善于利用多種途徑來推廣中華經典詠誦的作品,讓它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