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戲曲節目為何也創高收視率
中央電視臺“少京賽”僅復賽階段的觀眾人次就達3億
電視戲曲節目為何也創高收視率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及地方臺推出了一系列戲曲類的綜藝節目,這些節目既能體現電視節目本身的特性,如打擂臺、PK,又能兼顧戲曲藝術本體,像《美猴王爭霸賽》《一鳴驚人》《2013尋找七仙女》《越女爭鋒》《首屆全國少兒京劇電視大賽》《非常有戲》等。這些節目不僅獲得戲曲界的認可,更為電視臺帶來收視率的幾何倍數增長。中國劇協副主席羅懷臻說,《非常有戲》在東方衛視播出的時候,甚至比一些熱播電視劇的收視率還高。為了探討找尋戲曲藝術在電視媒體中有效傳播的規律,日前,中國戲曲學院戲曲影視研究傳播中心舉辦了電視戲曲研討會,希冀使得戲曲能夠借助電視這一平臺,獲得新的傳播增長點,也使電視人能夠從戲曲藝術中汲取更多的靈感,研發出更加具有本土特色的節目形態。
看戲更看唱戲的人
要說今年在電視界引起最大反響的戲曲電視節目是什么?答案無疑是“少京賽”。據統計,僅少京賽復賽階段的觀眾人次就達3億。在會上,少京賽執行總導演錢皓也總結了創造收視奇跡的秘訣,他對少京賽的定位是“好看、好玩兒”。戲曲是一項傳統藝術,因此,對普羅大眾來說,戲曲總給人高雅的印象,看不懂的感覺,單是破除觀眾的這一僵化印象就不容易,更何況還要“好看,好玩兒”。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節目組把立意從戲曲轉移到兒童的成長問題上,以及成長過程中傳遞出的正能量和正面的價值觀,看點則是關注“戲曲背后的戲曲人”。在少京賽的舉行過程中,有一個現象出乎錢皓意料,那就是從不看戲的人看戲了,他說:“觀眾不一定是愛看戲,好多觀眾是從來沒有接觸過戲曲,更沒有接觸過京劇,但是打開電視以后一直陪伴大賽走到結束,我想是這些選手打動了他們。我們曾跟觀眾評委溝通,只要覺得參賽的孩子可愛,自己喜歡,就可以投票。”這無形中讓評委和觀眾除了看戲,更加看重唱戲者。錢皓說,比如有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曾因為超時被扣分,臨上場前,他去掉兩句,并且最終完成了唱段,這對他來說,是個挑戰,他完成后的喜悅比拿獎還興奮。在這個故事中,評委和觀眾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成長,這就是節目所傳達的正能量,也是少京賽的亮點和贏點所在。少京賽在決賽的第二階段引入了導師制,錢皓說,初衷是想讓京劇名家和我們這些可愛的孩子零距離接觸,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京劇名家們都沒有架子,一招一式教孩子,而且,他們各有各自的絕招。像張馨月老師,她每天到選手駐地,都會在桌上放一大堆零食。這些我們都記錄播出了,效果很好。同時,比賽也帶動了這些孩子所在學校的京劇熱。
戲曲內核 娛樂外殼
做電視節目追求收視率,戲曲藝術則要守護本體,兩者本來就很難兼容。這些年來,國內的電視臺一直在不停地引進國外的節目制作模式,像《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無不如此。然而,《一鳴驚人》的主編王敏卻發現,這些對戲曲節目都不靈。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一鳴驚人》向觀眾呈現了一些在電視上不常見的稀有劇種,比如剛剛錄制保定老調、云南的傣劇等。王敏說,目前來看,稀有劇種報名更加積極。
其實,總結成功的戲曲節目的經驗,無非是捋順二者的關系,如何讓收視率兼容藝術。中央電視臺戲曲和音樂頻道節目部副主任滕海濤說,盡管做的是戲曲節目,但我們畢竟探討的是娛樂節目,這其實是在研究電視的外在包裝和內在的內容之間的關系,比如我們研發了《越女爭鋒》和《非常有戲》。《越女爭鋒》是以戲曲的本體為內核,以娛樂為包裝外殼。《非常有戲》則與它相反,以戲曲作為外殼,以娛樂為內核,這是根據二者的辯證關系而定的。今年的《美猴王爭霸賽》更是具有電視節目形態、戲曲元素以及游戲互動的內容。總之,現在的戲曲節目逐漸向著選秀節目及真人秀的方向發展,比如2013年的第三季《越女爭鋒》更接近真人秀節目,戲曲藝術只是作為這檔賽事的碎片化的元素,我們重新用娛樂的手法進行包裝整合,制作上更側重其電視節目屬性,這也是戲曲頻道的電視娛樂節目的基本走向。
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崔偉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戲曲和電視的結合肯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電視節目中,戲曲不是第一位的,戲曲應該向電視靠攏,而不是用戲曲改變電視,讓電視成為戲曲的仆人,這是不現實的。很多喜歡少京賽的觀眾,是由于他們對孩子的喜愛,而把遙控器定格在戲曲頻道上。同時,電視不同于劇場,鏡頭前的細節在熒屏前會被放大,崔偉說,以前我覺得戲曲的比賽最不好看的環節就是評委點評,因為他們不懂得利用電視語言,點評環節的脫節則會拖慢整個節目的節奏,崔偉建議戲曲人應該敞開胸懷擁抱電視,學會搭電視的“順風車”,實現雙贏。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