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們的“遺產”
“到此一游”走出國門、“盜墓筆記”電影開拍、名人捐贈古建筑……今年的“遺產大事件”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文化遺產,卻并未讓人感覺到那么溫暖,而是沉重和憂慮。直面來自公眾的誤解和偏見,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誰動了以發現過去、正經補史、傳承保護為目的的文化遺產事業?!
低俗“觀光”——輕率魯莽、自命不凡
中國幅員遼闊,山水奇特,歷史悠久,文化多樣,本應是國人驕傲自豪之事,但隨處可見的“到此一游”卻總是大煞風景。劃刻在文物古跡上橫七豎八、慘不忍睹的字跡,與古代文人墨客的精雕細琢、渾然天成構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文字所傳遞的信息,并不是游客對這段歷史的珍愛,多半是輕率魯莽、自命不凡的表現。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是幫助我們重拾人類記憶的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全社會共同的文化財富。在對待歷史文明的態度上,我們必須少一分冒昧與低俗,多一分謙恭與尊重。若真想體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須秉持一份安靜淡然的心態。行走江湖之間,寄情雕欄玉砌,應該是體驗和發現之旅,從現實嘈雜喧鬧的環境逃離,到一個清風明月、古樸凝重的世界中去,讓心靈變得豐潤充盈,平靜而安詳。
庸俗“鑒寶”——傲慢與偏見
在這兒,一件寶物能賣多少錢決定了它的全部價值,對本應唱主角的文物知識、藝術品位緘口不言,卻對其“市場價值”津津樂道。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僅從文化上顛覆了文物自身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導致了公眾對文物產生誤解,甚至偏見。“專家”們點石成金,于是一批批驚世駭俗的“天價國寶”橫空出世,讓人感覺這古玩市場真是“滿城盡是黃金甲”!
在各種和文物鑒定相關的科學、學科高度發展的今天,文物的科學鑒定應當是一個無限豐富多彩、無微不至的文化活動,它應該綜合文物學、審美考古學等多學科多方面的知識體系,絕不是僅依賴“囫圇吞棗、立辨真假”的眼學。面對媒體瘋狂炒作,每個人都應該保持那份社會責任感,倡導理性回歸、人性關懷的本旨,避免淪為這場庸俗鬧劇受害者。
媚俗“盜墓”——盜走歷史,毀掉未來
盜墓像電腦中的病毒,在掠奪文物的同時,又瘋狂刪除了所有的記憶符號。這場隱匿于地下的浩劫不僅盜走了我們珍貴的文物,更是將燦爛輝煌的歷史毀滅殆盡,留下永遠不能愈合的考古傷痛。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盜墓文學打著“公眾考古通俗化”的旗號,裝神弄鬼故弄玄虛,將子虛烏有精心打扮,并且樣樣具細,真可謂“盜墓葵花寶典”。過度自由的創作會使文學成為脫韁的野馬,網絡寫手們的肆意涂寫會失落文學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公眾考古也并不是以犧牲考古研究本身的嚴謹性和縝密性為代價的,沒有必要“通過媚俗、放棄自己和遷就公眾這些大眾傳播時代的慣用伎倆,通過對一門嚴肅科學的釜底抽薪,來謀求在當代人文精神與知識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引自曹兵武《考古學與公眾》——作者注)。”
在速食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擁有了遠甚于古人千百倍的物質財富,唯獨沒有了內心的那份靜謐,而盜墓者等人對寶藏的瘋狂追求也成了當代人追逐物質財富欲望的映射。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中,尋求一次虛妄的歷險,將自己從平淡的、瑣碎的環境中解放出來,本無可厚非;但應當具備娛樂的底線,保持自己冷靜觀察理性思考的習慣。娛樂無過,三俗可怕,信念、責任、氣節一個都不能丟!
公眾考古——促進社會和諧
多一些思考,少一點沖動,多一份睿智,少一份浮躁。以現實為起點,根植于現實的土壤,以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物質條件為基礎,追溯人類遙遠的過去,而這種探求又必須最終回到現實中去,在現代社會中開花結果,并以此為憑,窺探人類不可知的未來。
中國文明綿延不絕數千年,以各種形式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承載著中華民族古老優秀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內容涉及人類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反映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個群體過去的痕跡,在內容上它是所有公眾的歷史。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記憶,弘揚優秀傳統無疑是我們每一個現代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公眾考古學實踐的價值,不僅在于文化遺產更加有效的保護,還在于它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升了人們的人文素質,增進了不同種族、民族、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之間彼此的尊重、理解、互信和合作,并在此基礎上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寬容、和諧和美好。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