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而今邁步從頭越
貴州安順鮑家屯的地戲表演。邱明瑜攝
在貴州安順鮑家屯,始建于明代的水利工程支撐了一方水土長達600余年,至今仍在正常發揮作用,使得鮑家屯及周邊村落2300余畝稻田連年旱澇保收。該工程系統布局合理,設施簡潔但功能完備,具有灌溉、防洪、養殖、生活用水、排水、污水處理、農產品加工、園林造景、生態保護等多項功能。而眼下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已然展開,擁有如此優良資源的鮑家屯自然躍躍欲試。
日前,在貴州安順屯堡文化暨鮑家屯遺產保護研討會上,借由對鮑家屯的考察和研究,專家們亦深入剖析了當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情況。
千年農業文化的傳承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項目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介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他同時還說明了農業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即歷史性、系統性、持續性、瀕危性這四個基本標準和兩個輔助標準——示范性、保障性。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駐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特別指出,申報農業遺產時的農業生產體系,必須是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仍在使用的,其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生物對象、農業生產資料和耕作技術都必須是傳統的。因此,雜交水稻、轉基因農作物等現代農業的產物不屬于農業文化遺產的范疇。
在人口快速增長的今天,為何要保護傳統農業文化遺產?難道不是該集中精力發展高產的現代農業,以滿足人們的溫飽需求嗎?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指出:“現代農業能解決全球人民吃飽飯的問題,但農業文化遺產解決的則是全球人民吃好飯的問題,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就是為高品質的生活奠定基礎。”他解釋,進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僅是保護幾種農業類型,更重要的是傳承千年農業文明,弘揚優秀的農業道德,認識傳統農業的價值。其深刻意義在于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物種和糧食品種多樣性甚至文化多樣性,確保人類社會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機遇與挑戰并存
2012年,我國啟動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雖起步較晚,但前景良好。2013年5月,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正式公布: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等19個優秀代表榜上有名。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當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以自然狀態自生自滅者居多,若不重視保護難免瀕危。比如,現代耕作、養殖技術及現代農機具的普及,使得古老的傳統耕作制度和生產方式逐漸被取代,加之農藥、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也被改變和破壞。
而另一方面,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開土地,傳統的生活方式、世代相傳的技能技藝、與農業相關的民俗、禮儀等面臨著后繼無人、斷代消失的威脅。為此,苑利呼吁:“要對傳統農業耕作技術經驗、生產工具、生產制度、農耕信仰及相關儀式、傳統農耕節日、相關民間文學和表演藝術等實施科學的整體保護。”
農業遺產普遍面臨的現代化威脅,在鮑家屯的農業生態體系中也有所體現,專家們對此憂心忡忡。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多方努力,上下求索
曹幸穗介紹了中國重要農業遺產項目接下去的工作: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20個名額,將用大約30年的時間最終評出300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代表。
然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并不能止于申遺工作,申遺之后如何保護與發展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副會長李季認為,在政府主導的基本模式下,要更多地發揮原住民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尤其要加強研究,做好保護規劃工作。
閔慶文和曹幸穗共同建議:政府應有一個部門或機構來專門管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盡快組織全國農業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推動我國在國際農業文化遺產工作中取得話語權和領導權,參與到國際農業文化遺產公約的制定中。同時也要給予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充足的資金保障,提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研究、技術培訓、培養傳承人、宣傳推廣、經濟補償等方面的經費和支持。
專家們一致表示,保護與發展不可分割,應該充分考慮原住民的生存情況,通過提高原住民的生存質量來調動原住民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世界遺產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呂舟提出,要通過文化間的對話來減輕貧困。針對能給原住民帶來經濟效益的旅游開發,專家們特別強調:不能破壞農業文化遺產中原汁原味的部分。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