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娘子軍》50年:芭蕾烙上“中國印”
《紅色娘子軍》劇照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中國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藝術領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它不僅在芭蕾舞臺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并通過震撼人心的故事情節,恢弘絢麗的場面以及獨特的地域風情,成為民族芭蕾的精品。
2014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迎來了首演50周年,一系列活動也開始正式啟動。值得關注的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還將亮相馬年春晚,這也為迎來50歲生日的這部中國經典芭蕾舞劇又添上了嶄新的一筆。本報特別關注這部芭蕾舞劇的歷史故事,獨家刊發有關這部劇臺前幕后的圖片,并聆聽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講述她的《紅》劇情結,讓我們向這部打上“中國創造”印記的中國芭蕾經典致敬。
——編 者
它的價值和內涵,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意識形態的局限,令我們不得不關注它的存在,可以說《紅色娘子軍》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中國芭蕾史上的神話
《紅色娘子軍》馮英飾瓊花
1964年8月,演員赴大同下連隊當兵
2009年,在法國巴黎歌劇院加尼耶劇場演出《紅色娘子軍》
2011年1月,中芭攜《紅色娘子軍》赴瓊海下鄉慰問演出
2013年中國國慶節期間巴黎夏特萊劇院演出《紅色娘子軍》
>>1964年的首演
《紅色娘子軍》是我國獨立創作完成的第一部中國題材的紅色芭蕾舞劇。在當時的歷史時期,這部舞劇是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觀看劇團演出的芭蕾舞劇《巴黎圣母院》時說:“你們可以一邊學習排演外國的古典芭蕾舞劇,一邊創作一些革命題材的劇目。”根據周總理的設想,1963年底,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林默涵邀請有關同志一起討論舞劇選題,最后通過了李承祥提出的改編電影《紅色娘子軍》的方案,并組成創作班子,根據梁信編劇的同名電影集體改編,由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擔任編導,吳祖強、杜鳴心、戴宏威、施萬春、王燕樵擔任作曲,黃準擔任主題歌《娘子軍連歌》的作曲,由馬運洪擔任舞美設計,梁紅洲擔任燈光設計。
1964年9月《紅色娘子軍》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首演時,周總理出席并邀請了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觀看。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觀看,稱贊《紅》劇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對頭的,藝術上也是好的。”1965年2月5日,鄧小平同志觀看了演出;1997年12月11日,江澤民主席觀看了演出;2004年10月8日,胡錦濤主席觀看了演出。可以說,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伴隨著中國芭蕾的發展,得到了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
>>1992年的重生
而《紅色娘子軍》的命運伴隨著中國政治時局的變化,也在那個特殊年代被深深打上了“樣板戲”的烙印,曾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成為一部沉入心底、不敢觸摸的傷痛。直到1992年5月23日,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中芭根據1964年首演的原創版本復排該劇并演出。當“娘子軍連歌”在劇場響起的剎那,臺上臺下,多少人都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從此,這部紅色舞劇開始續寫著她的輝煌、引吭高歌著中國芭蕾史話“向前進”的傳奇。
《紅色娘子軍》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海南島,講述了從惡霸南霸天府中逃出來的丫環瓊花,在紅軍黨代表洪常青的幫助下,從一名苦大仇深的農村姑娘,逐漸轉變成一名有著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娘子軍戰士的過程。這一句話的故事,變成舞臺上六場芭蕾舞劇,不僅編導們在創作過程中,深入海南體驗生活,將中國民族舞蹈與古典芭蕾風格進行完美融合;演員們也曾赴大同某駐軍,接受了為期兩周的軍營訓練,在歷時9個月的時間里,共同成就了這部謳歌中國偉大女性的首部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成功,創造了中國芭蕾史上的神話,被評為“中國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2012年又獲得了“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盡管中央芭蕾舞團現已擁有了大量備受觀眾喜愛的保留劇目,但每逢“三八”婦女節、赴國外演出以及“下基層”、“進校園”時,仍然要上演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50年來,《紅色娘子軍》演出場次累計達3800多場,“娘子軍連旗”插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膠東灣到準噶爾盆地,“娘子軍們”的足跡“遍地生花”。
>>2014年的輝煌
回望《紅色娘子軍》走過了五十載歲月依然能夠長演不衰,除了廣大觀眾對《紅色娘子軍》的厚愛,也來自該劇擁有的巨大的聲譽,以及在世界芭蕾歷史上不可否認的精湛藝術。2009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應邀登上世界芭蕾藝術的最高殿堂——巴黎歌劇院演出時,受到了世界主流媒體及評論家的高度贊揚。《法國世界報》曾這樣評價:“女兵們在軍旗下練習打槍,用阿拉貝茨和敵人搏斗,用大跳表現勇往直前,《紅色娘子軍》在芭蕾舞臺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為世界芭蕾舞臺增加了一朵奇葩。”法國《費加羅報》發表的貝爾特蘭德·圣萬桑的文章中提到“舞臺上,這支充滿生機活力、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臉上自始至終都流露著熱情洋溢的微笑,她們淋漓盡致地展示著中國民族藝術的魅力。”意大利著名歷史學教授瑪麗尼拉談到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時認為,它的價值和內涵,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意識形態的局限,“令我們不得不關注它的存在,可以說《紅色娘子軍》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在時間的長河中,50年只是短暫的滄海一粟,但在中國芭蕾的發展史上,這50年是從學習芭蕾基本功、排演經典劇目開始的芭蕾藝術在中國從無到有的必經之路,而創作有中國特色芭蕾作品,是中央芭蕾舞團始終追尋的方向,打上‘中國創造’的印記是我們的驕傲。”
馮英:“她像一面旗幟”
《紅色娘子軍》這部舞劇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她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豐碑。可以說,《紅色娘子軍》既是國家和人民的精神文化財富,也是我們中央芭蕾舞團的“傳家寶”,她像一面旗幟,感染、召喚著中芭藝術家們一代代將《紅色娘子軍》的精神傳承、發揚。
《紅色娘子軍》的誕生,凝聚著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與厚望,離不開李承祥等藝術家探索、創作中國民族芭蕾的追求與執著。芭蕾源于西方,但她來到中國后就不再是“貴族”的。主創人員以中國革命歷史為背景,將西方芭蕾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創造出了一部民族芭蕾精品,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藝術領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跡。
《紅色娘子軍》不僅受到歷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關懷,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在全世界聲名遠揚,她曾在美國、英國、俄羅斯、丹麥、以色列、法國刮起“紅色風暴”,令北美、歐洲主流媒體和主流觀眾拍案稱奇。2013年10月,中芭赴藝術之都巴黎演出時,邀請方夏特萊劇院特地將三場《紅色娘子軍》安排在中國國慶節期間演出,法國觀眾反響熱烈,每場演出的謝幕都持續近20分鐘,場面非常感人。
《紅色娘子軍》50年,不僅折射出中國芭蕾的成長、發展與崛起,也影響著老中青幾代觀眾的人生歷程。一位年長的觀眾對我們說:“小時候曾業余跳過《紅色娘子軍》中的角色,刻骨銘心的回憶伴隨了我50年,《紅色娘子軍》是我此生的夢。”而一位資深“粉絲”熱心建議我們:“紀念這部舞劇,就是紀念中國舞臺表演藝術的文藝創作方法,就是發揮傳統精神正能量,搞紀念活動一定要有很高的定位。”這些話語對我們來說都是十分珍貴的。
2014年,正值舞劇《紅色娘子軍》首演50周年紀念,中央芭蕾舞團將舉辦《紅色娘子軍》5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1月8日至11日,在“娘子軍連”的故鄉——海南省海口、瓊海等地舉辦啟動儀式以及“三下鄉”慰問演出活動,并將赴三沙進行慰問邊防軍民演出;2014年全年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50年50場”紀念巡演,包括北京、廣東、重慶、湖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等地;還將出版紀念畫冊、文集,拍攝紀錄片,召開座談會,舉辦展覽等;并組織中芭的年輕演員軍訓,繼承革命傳統,重塑“娘子軍女戰士”經典形象;還將與媒體合作,在全國開展“尋找瓊花、常青”的活動,并參加人物訪談等紀念活動;9月26日,在北京隆重舉辦紀念演出活動,邀請對《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有著特殊情感和記憶的“瓊花”、“常青”、“連長”、“南霸天”、“老四”們,共襄盛舉,臺上臺下,共同完成這場千載難逢的盛事。
在時間的長河中,50年只是短暫的滄海一粟,但在中國芭蕾的發展史上,這50年是從學習芭蕾基本功、排演經典劇目開始的芭蕾藝術在中國從無到有的必經之路,而創作有中國特色芭蕾作品,是中央芭蕾舞團始終追尋的方向,打上“中國創造”的印記是我們的驕傲。《紅色娘子軍》這部中國芭蕾的經典,歷經了半個世紀的輝煌,我們期待,這部舞劇將會流傳得更加久遠,也將帶領我們繼續“向前進!向前進!勝利地向前進!”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