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文化部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全面開展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此次普查旨在進一步推動美術館專業化建設,全面了解和科學分析全國美術館藏品資源現狀,加強對國家美術收藏的統籌管理,提高收藏的質量和效益。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是“十二五”期間文化部實施的“國家美術收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針對國有美術館藏品進行普查。為做好普查工作,文化部成立了部長蔡武任組長、副部長董偉任副組長的普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秘書處設在文化部藝術司,普查工作辦公室設在中國美術館。
近年來,我國美術收藏盡管在整體上有了很大改善,但與繁榮的美術創作和豐富的潛在資源以及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極大差距。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國有美術收藏存在投入不足、家底不清、保存不善、利用不夠、效益不高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尚缺乏系統的規劃和學術梳理以及有效的整合利用,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學術價值、社會價值。鑒于此,本次普查的目標是通過普查,全面掌握我國境內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歸口管理的國有美術館藏品數量分布、本體特征、人文信息和保存情況;總體評價國有美術館藏品現狀,編制發布國家美術收藏作品目錄,為科學制定收藏、保護規劃提供依據;規范美術館收藏登記和藏品管理,促進加大國家美術作品收藏投入,加強藏品科學保護與利用,推動美術館專業化建設;建立國家美術藏品基本數據庫和國家美術收藏數據應用服務系統;實現國家美術藏品的動態化、科學化管理。
據董偉介紹,“國家美術收藏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國家美術藏品的普查和國家美術藏品檔案及數據庫建設,國家美術收藏規劃的研究制定,國家美術藏品的保護修復、展覽推廣和研究扶持計劃,以及國家美術收藏相關政策和法規的研究制定工作等。其中,對已有的國家美術藏品資源進行清晰了解和科學分析是重要的基礎工作。他說,在我國,美術館是實施國家美術收藏的主體,國家美術藏品資源普查工作首先將從國有美術館藏品普查入手,并逐步擴展到其他類型的美術收藏單位。
本次普查工作從2013年3月開始,到2016年12月31日結束,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從2013年3月至12月,主要任務是制定標準規范,研究部署信息系統建設,啟動普查試點工作;第二階段普查信息采集階段從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務是以美術館為基本單元,開展數據采集、審核和報送,同步開展普查人員培訓、信息系統建設、宣傳等工作;第三階段普查驗收匯總階段從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務是進行普查資料的整理、匯總、驗收、評估、總結、數據庫建設和公布普查成果。本次普查的標準時點是2013年12月31日。
普查登錄的主要內容包括:藏品名稱、類別、作者、創作年代、質地等31個基本信息指標,同時收集藏品圖像資料和收藏單位主要情況,將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平臺、館為單元、控制質量、交互共享”的原則開展。為了保證普查工作的質量,本次普查將實行美術館自行審查、省級普查工作機構審查、國家普查工作機構復查和驗收的三級審核機制。普查工作結束后,文化部將依法合理使用相關數據和資料檔案,推進普查成果的廣泛應用;探索建立并完善國家美術收藏基本數據庫和數據應用服務平臺;提升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建立國家美術收藏數據動態更新機制,確保國家美術數據資源的真實、準確、完整;實現科學管理,促進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
據了解,為開展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文化部進行了長時間籌備。2013年11月,文化部發布了開展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的通知。目前,普查準備階段的各項工作已基本完成。文化部官方網站設立了“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專欄,普查工作相關信息將及時發布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