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派構圖:飛機飛行(布面油畫) 58×49厘米 馬列維奇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1878—1935),俄國至上主義藝術創始人。在第22屆俄羅斯索契冬奧會開幕式上,馬列維奇作為俄羅斯劃時代的藝術大師被開幕式導演植入小女孩的夢境。
馬列維奇最初接受嚴謹的西方藝術美學的教育,后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一起成為早年幾何抽象主義的先鋒,最終以樸實而抽象的幾何形體,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麗色彩的具體幾何形體,創立了幾乎只有他一個人獨舞的至上主義藝術舞臺。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思想影響了塔特林的結構主義和羅德琴柯的非客觀主義,并通過李西茨基傳入德國,對包豪斯的設計教學產生影響。
所謂至上主義,就是在繪畫中的純粹感情或感覺至高無上的意思。在否定了繪畫中的主題、物象、內容、空間之后,簡化成為了最終的表現,人們的意識在接近于零的內容之中,最后在繪畫的白色沉默之中被表現出來。“無”成為了至上主義最高的繪畫原則。所有的至上主義藝術的基本造型都源自于方形:長方形是方形的延伸,圓形是方形的自轉,十字形是方形的垂直水平交叉。
馬列維奇最初醞釀出“至上”的概念時,決意在作品中取消所有對物質世界具體事物的指示和描摹。他為觀眾呈示的是一種全新的圖像語言,并認為這種語言包含了“建構世界的完整體系”。馬列維奇的至上派作品在圣彼得堡的“0.10:最后的未來派”展覽(1915)上首次展出。他的參展畫作共39幅,《至上派構圖:飛機飛行》便是其中之一。正方形、長方形和線條共13個構成圖形,分別為紅、黃、黑和藍色,被精心地配置在一片白色背景上。這些圖形看上去或上升或下降,也會暫時地靜止穩定一下,但穩定只是為了再次上升和下降。畫面傳遞了一種流動變化狀態。馬列維奇解釋道:“我的新畫作并不僅僅屬于地球。地球已經被捐棄,就像人們棄置一棟房屋。地球已經被摧毀。”正是這種對最基本的物理力量——地球重力——的挑戰,讓馬列維奇的抽象圖案出現在了一個精神和心靈的平面上。
馬列維奇經常重復采用飛行的主題,甚至將他轉向抽象圖案的藝術之旅比擬為飛機起飛:“之前熟悉的事物向后越退越遠,隱入背景中。”對他而言,人工操控的飛行中,實際目的起到的驅使作用比不上情緒的作用——速度本身帶來的興奮與刺激。馬列維奇甚至還設想過,作為人類(與物質)統一的自然延伸,人類和機械將交混融合為一體。他相信這一天終將到來。
此幅作品的細部顯示了色彩和形式的組合可協調畫面元素之間的關系。這也說明了一幅畫中完全由純色和幾何圖形構成的世界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畫家缺省了所有的自然寫實元素,以此迫使觀眾專注于畫面整體。他選擇幾何圖形入畫,是因為他認為用純粹的圖形來表達飛行的速度要比畫一幅具象寫實的飛機圖更為真切和實際。
盡管此畫是由畫在小網格的方塊構成,但通過翹轉色塊之間的角度,畫面便有了一種動態感。馬列維奇通過不規則的圖形組件相互之間的差異和在畫面空間中的距離配置達到呈現動態的目的。他將圖形安置在一個傾斜的軸線上來營造出不穩定感和張力感。
背景的留白,造成空間景深上的模糊不清。他宣稱白色是“真正無限的色彩”,在一片白色的空白中表現(無窮)動態。非彩色的背景在史前時期的藝術形式中——比如古代壁畫——很普遍,之后又卷土重來,出現在20世紀的現代藝術中。
馬列維奇在此將色彩精簡到只有3個原色,外加白和黑。這些顏色包含了深、淺、中3個色調。他運用黑和白來建構核心圖像,再加入紅、黃、藍來調劑和突出主體,使之在畫面空間中轉向。中間色調的加入使得黑白對比不至于太突兀,而高色度值的紅色則將黃色整合進圖像中。白色的運用讓畫家得以強調突出幾何圖形的用色和輪廓邊緣。
在馬列維奇《論藝術的新體系》一書中,他闡釋了白色系列:“我已沖破藍色格局的黑色而進入白色,在我們面前是白色的、暢通的太空,是一個沒有終極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