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故宮藏絢麗的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概說
西學為中,中學固本,潛心研究,不懈努力。是琺瑯彩這種原本立足于西方的裝飾藝術,能夠在中國繁殖并且茁壯成長的原由,是“洋為中用”的產物,同時也體現出康熙皇帝的學習精神和治國理念。清代繼承了明代政府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的做法,對御窯廠所提供的陶瓷器皿的樣式和圖案有過問的習慣。康熙皇帝本人勤奮好學,他認為:“雖古圣人,豈有生來無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學而成。”他在學習中國傳統經史文化的同時,還把學習范圍擴大到國外的新思想、新科技等領域,并多次召見西方傳教士進宮講課。琺瑯彩瓷器在康熙晚期出現,就是康熙帝喜愛和直接授意下研發和創燒的。它從問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預,由宮廷畫師出具樣稿,由皇宮內“造辦處” 選取景德鎮御窯廠燒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經“如意館” 畫師打稿、繪畫、填彩等繪畫工序之后,然后將其放入宮內窯爐烘燒后,得出的具有極強立體感和藝術表現力的曠世之作。
琺瑯為外來語音譯名,近代畫琺瑯技法15世紀中葉起源于法國。到17世紀初,法國工匠發明了畫琺瑯的新方法,其中以法國中西部里摩居的畫琺瑯工藝品最為著名。即在一種較軟的玻璃料內加上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作為呈色劑,并用油調和便成為琺瑯料。以這種琺瑯料裝飾器物,能取得如油畫般的色澤和立體效果。17世紀晚期一批畫琺瑯工藝品由法國等國的使節或傳教士帶到中國進入宮廷,其優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立即將康熙帝深深吸引。于是下令在宮中燒制琺瑯彩瓷器,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創燒成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記錄畫琺瑯有銅胎畫琺瑯、玻璃胎畫琺瑯、瓷胎畫琺瑯、金胎畫琺瑯、紫砂胎畫琺瑯。瓷胎畫琺瑯即指琺瑯彩瓷器。
目前世界上存世的清代宮廷琺瑯彩瓷器約500件左右,其中400件左右為原藏貯于北京紫禁城內乾清宮端凝殿北小庫內,乾隆三年九月開始對這批琺瑯彩瓷器配制楠木匣,定級書寫名稱于匣蓋上貯藏保管。此后歷朝皇帝鮮有動用。這400余件瓷器隨古物南遷,輾轉至臺灣。現琺瑯彩瓷器大部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僅收藏約數十件,這些為數不多的琺瑯彩瓷器因散陳于各殿,沒有跟隨文物南遷遂得以保留。還有些屬于原古物陳列所所藏,以及沒收溥儀帶出宮的文物。同時北京故宮博物院在解放后也征集了一些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器皿。雖然數量不及臺北故宮,但琺瑯彩瓷器的品質可謂每件精彩。其它僅少量收藏于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等,以及其它零散收藏。
琺瑯彩的著色原料來自于西方,其成分中含有大量硼,作為助熔劑使用,而五彩或粉彩都不含硼。同樣琺瑯彩中含有砷,在中國傳統彩料中,只有粉彩中含有砷,而中國傳統釉上彩裝飾顏料中的五彩則不含砷。琺瑯彩中的黃彩采用氧化銻為著色劑(那不勒斯黃),也是西方使用在油畫上的一種顏料,是中國傳統釉上彩顏料中所沒有的原料,粉彩中的黃彩也用氧化銻為著色劑。之后也有使用鉛錫黃為著色劑的姜黃色作為琺瑯彩的著色劑。紅色的著色元素是黃金,琺瑯彩中的胭脂紅即使用黃金為著色原料,它是將黃金放在王水中溶解,再用坩堝焙燒形成含有膠體的金,用其著色便成為胭脂紅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金紅,這種彩料在康熙以前沒有出現。綠色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加入錫時有汝濁現象形成色階。嫩綠色除含銅錫元素外還含銻和砷。藍色以氧化鈷為著色劑。這些化學成分證明了琺瑯彩不是中國的傳統彩料,有些雖然是傳統彩料但是融入了外來元素,主要是從國外引入的。琺瑯彩的引入對康熙以后出現的粉彩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