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現代藝術拍場回暖
王沂東 《鬧房》 布面油畫 190.5厘米×180.5厘米 香港蘇富比供圖
20世紀現代藝術在經過時間和歷史沉淀后,整體行情趨于常態化,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的作品市場堅挺。
4月6日,香港蘇富比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結束,總成交額達2.4億港元,超出拍前估價1.45億港元,其中6件拍品以突破千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其中,趙無極的《10.03.83》(雙聯作)以160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3700萬港元成交,位居專場之首。而其另一件作品《10.12.59》成交價也達到1800萬港元,為拍前估價的兩倍。另一位抽象畫家朱德群的《圣雪頌》也以2360萬港元成交。
此外,寫實派畫作在香港市場的表現也較好,首度釋出市場的王沂東作品《鬧房》以1900萬港元成交,該專場封面作品——艾軒的《人在遠方》亦突破千萬港元。香港蘇富比20世紀中國藝術部主管陳秀玉在拍賣后介紹說:“本次專場以追溯藝術史為脈絡,以抽象藝術及寫實主義兩大專題為主,彰顯20世紀華人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面貌。從拍賣結果來看,蘇富比針對目前市場采取的策略是切實可行的。”
在本次拍賣舉行之前,吳冠中的作品已經規定限制出境,其價格在此次拍賣中也發生微妙變化。在香港保利拍賣中,8件吳冠中的作品全部成交,其中,《西雙版納村寨》雖然尺幅不大,但經多位買家競投后,以1495萬港元成交;《老虎》則以1265萬港元成交。在香港蘇富比,吳冠中的3幅風景畫作以高于估價至少兩倍的價格成交:《玉龍山下麗江城》以740萬港元成交;《漓江竹林》則以逾900萬港元成交;而《西柏坡山村》估價380萬至480萬港元,最終更是以1200萬港元成交。
批評家沈其斌親臨現場,對于該板塊的拍賣結果,他表示:“20世紀現代藝術的拍賣行情基本屬于常態,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的作品表現堅挺,一些小尺幅的作品價格也不低,比原本估計的行情更為理想,而一些老油畫的表現則比較一般。”
以西方審美作為標準的當代藝術品出現在市場中的數量繼續減少,流拍率也在增加,當代藝術品市場的轉型正處于醞釀階段。
4月5日,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結束,109件拍品有90件成交,成交率為82.57%,成交總額為1.3億港元,略高于2012年秋拍成績。3件拍品成交價突破千萬港元,方力鈞的《系列一(之四)》以1744萬港元成交,成為專場之冠,劉野的《國際藍》與劉煒的《革命家庭系列:爹媽》均以1060萬港元成交。此外,“赫斯九十年代當代中國藝術收藏專場”成交總額為2349萬港元。
保利香港中國現當代藝術專場87件作品總成交額為1.92億港元。其中,曾梵志的《毛澤東沁園春·雪》以1725萬港元成交,為專場最高成交價作品。而曾梵志的另一張作品《面具系列》也以1035萬港元易主。
在年輕藝術家中,賈藹力的《二月物語-過去(床)》成交價高達580萬港元。此外,劉韡的《紫氣系列VI》以232萬港元成交;王光樂的《水磨石2007.04》則以75萬港元成交;宋琨的《四月-1號,6號及7號》流拍,《你就是世界》則以31.25萬港元成交,陳可的《藍牙》流拍,《禮服》則以62.5萬港元成交。
在此次拍賣中,香港嘉德首次推出的“香港水墨”也受到歡迎,包括劉國松、呂壽琨和王無邪等畫家在內的20位港臺藝術家的25件香港水墨畫作品的成交總額達590萬港元。
“與去年春拍和秋拍相比,當代藝術板塊整體有回暖的態勢:一是作品的成交率相對明顯提高;二是價格相對平穩,但總體而言,當代藝術板塊還需要時間調整。”
就此輪當代藝術的表現而言,雖然曾梵志和方力鈞的作品順利交割,但同樣品相、同等尺幅的作品,在當代藝術市場最火爆時期,價格可能會翻番,與前幾年行情相比,價格出現回落。
“不能單看一件作品的表現,最重要的是,這種類型的作品整體流標率較高,說明這類作品的成長空間有限。”沈其斌說,“當代藝術品市場起伏較大,根源在于當代藝術行情的起步主要是由于西方資本的推動。而且近幾年,中國主流資本對這些作品還沒有真正認可,因此,在很長時間不會有太大的成長空間。”在此次拍賣中,蘇富比重點推介的作為封面的岳敏君作品就因為沒有得到主流資本的真正認可而出現流標。
而對于在香港市場初現端倪的當代水墨畫市場而言,沈其斌則認為,當代水墨正在孕育一種新的能量,是一種新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主流資本對水墨畫從形式、審美上容易接受,“當代水墨畫成為未來收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當于現代主義和當代藝術在中國的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他說。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