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文化責任感 時代需要更多的于是之
1月20日,著名表演藝術家于是之在京逝世,享年86歲。據報道,上世紀80年代謝晉籌拍《赤壁之戰》,邀請于是之演曹操。于是之答應了但提了個要求——給他一年時間練魏碑,捎帶著將《漢書》《后漢書》通讀一遍。“演的是戲,比拼的是文化”,在于是之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藝術工作者的每一個藝術創造,不僅是在用語言、動作演繹,更是在用豐厚的文化積累和底蘊賦予作品凝重的藝術靈魂,讓藝術形象借助文化的翅膀飛得更高。詩歌創作要求“功夫在詩外”,藝術表演同樣如此。要想造就“臺上一分鐘”的輝煌,就要在“臺下十年功”上多下功夫,用文化積蓄、書卷氣、“有文化”進行鋪墊,如此,藝術發展和創造才能漸入佳境。于先生的成名之作——《龍須溝》中的“程瘋子”,就有這種厚重味道。
演曹操要練魏碑,還要讀《漢書》《后漢書》,這些注定是艱辛的苦差事,但正是有了這種“辛苦”和“苦讀”,只有初中文憑的于先生才逐步完成了從演員到學者的轉變。正是憑借這種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他塑造了眾多光輝的藝術形象:《龍須溝》程瘋子、《虎符》信陵君、《茶館》王利發、《青春之歌》余永澤、《丹心譜》丁文中、《洋麻將》魏勒……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從張瑞芳、陳強,到黃宗洛、李默然,再到于是之,老藝術家們相繼離世,很多人唏噓哀嘆,感嘆“大師不在,精神失落”,因為這些老藝術家身上常常迸發出令時代震撼的大師風采、令眾人仰視的精神價值,以及強烈的藝術責任感、使命感,這才是他們被稱為大師的原因所在。
因此,文藝工作者應該多學學于先生。其一,摒棄過分浮躁、市儈的藝術觀,少一些觥籌交錯的應酬,多一些書卷氣、人格靜氣,多一些厚積薄發的文化積淀;其二,努力提高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大眾提供更多美好的精神食糧,保持文化敬畏感;其三,始終將觀眾放在最高位置,始終堅守為大眾創作、演出的準則,樹立兢兢業業為人民演出的意識,為社會奉獻更多藝術精品。
當下,我們進入到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提高國家軟實力成為擺在所有文藝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時代需要于是之這樣有文化、有擔當的藝術工作者,為人民創造更多精美的精神產品。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