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春晚:變革已開始,決心駟馬難追
“30多歲”的春晚:在“自我變革”中邁出馬年新一步
新華網上海1月31日電(記者 許曉青)一年一度、已經“30多歲”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31日凌晨落下帷幕。這廂叫好、那邊吐槽,這一創造了多項世界級收視紀錄的“文化年夜飯”,在馬年新春以前所未有的“自我變革”姿態亮相,盡管仍有這樣那樣的小缺憾,但人們已從細節中看到了春晚團隊的一番誠意。
春晚不僅“被需要”,而且“很重要”
春晚是什么?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答案。30多年前,當春晚“素面朝天”與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觀眾見面時,不少人為之驚艷。1983年首屆春晚,李谷一的一首《鄉戀》從詞曲到唱功都令人耳目一新,觀眾一回味就是好幾年。那時候,“春晚是什么”其實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30多年后,周而復始的春晚,變成了一種象征、一種年俗、一種“固定儀式”和文化現象。“春晚是什么”反而成了問題,它被來自電影圈的總導演馮小剛首次提綱挈領地拿來追問全體觀眾,并拍成了短片。
一名春晚老“粉絲”告訴記者,她十分贊成馬云在短片《春晚是什么》中的那段回答——“對春晚的批評就意味著對春晚的關注,一邊挑著毛病,一邊還看著,這恰恰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北京大學教授、文化評論人張頤武也持類似觀點。他分析,多元社會中,春晚的持續舉辦讓大家有了點評吐槽的公共話題,往往是“人人主意多,誰都辦法少”,這是春晚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反而證明了“大家更需要春晚”。
“邊傳承邊創新,當然有難度”
在馬年春晚上,人們看到了不少創新“火花”,比如開場的“微電影”和晚會中間插播的公益視頻;電影演員張國立首次擔任主持人,風格獨樹一幟;寓意白駒過隙的“小彩旗”連續4個小時表演著高難度的旋轉;再比如“開心麻花”首次獻演躺臥式小品;匈牙利影子舞團用身影演繹“中國符號”等。
也有不少年輕網友覺得有點遺憾,創新似乎還只是“一點點”,“變化不夠大”。一些網友擔心:春晚的“自我變革”,趕不上傳統文藝形式的衰微腳步。比如,繼相聲的春晚地盤急劇萎縮后,小品也似乎走上了下坡路,個別節目的笑點甚至不如“槽點”多。
多位操刀地方春晚的制片人告訴記者,面面俱到的大框架、唱唱跳跳的大場面,甚至一些拜年客套話,都是多年來綜藝晚會留下的“套路”和“慣性”,有的還從央視“克隆”到了地方臺,馬年春晚是“邊傳承邊創新,當然有難度”。
變革已經開始,決心駟馬難追
在馬年春晚啟幕前,執行總導演呂逸濤曾向媒體透露,春晚正在從一項“臺長工程”逐步發展成為“國家項目”。他個人認為,所謂“國家項目”的提法,意味著方方面面迫切希望春晚有所改變。
一些反復觀看馬年春晚節目的專家認為,對于曾經執導《唐山大地震》《集結號》《一九四二》《非誠勿擾》《私人訂制》等各類影片的馮小剛而言,在不改變春晚整體節目架構的基礎上,已經盡可能地融入了“馮氏”的審美趣味和美學追求。比如《英雄贊歌》《萬泉河水》在春晚舞臺再度唱響,又比如春晚敞開大門歡迎各地“草根”新秀同臺競技等。
京滬兩地文藝評論人士還指出,事實上,春晚已經走到了一個“鳳凰涅槃”的時間節點上,起用電影導演馮小剛本身,就是春晚最大的“非傳統意義”的變革。晚會落幕后,觀眾對今后春晚變革的期盼越發熱烈起來,這樣的變革已經開始,決心駟馬難追。
(編輯:子木)
· | 大年三十看春晚:好看 有創意 接地氣 |
· | 馬年春晚展馮式新意 接受全國觀眾品評 |
· | 春晚挨“罵”的背后 |
· | 春晚少了是件好事 |
· | 文化部春晚等三大晚會確定停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