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年輕人,來聽相聲吧
一個逗哏、一個捧哏,兩個相聲演員往臺上一站,接下來的一二十分鐘里,他們的任務就是抖出一個接一個包袱,逗臺下的觀眾樂。幽默、諷刺、調侃,并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關,這就是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的魅力所在。近年來,隨著德云社、嘻哈包袱鋪等相聲團體聲名鵲起,相聲藝術和相聲市場也在經歷了一個沉寂期后重新煥發出生命力。去劇場聽相聲,成為很多年輕人的休閑方式,在這里,他們發現相聲演員原來可以如此年輕,而相聲藝術原來也可以很時尚。在京城著名“80后”相聲團體嘻哈包袱鋪成立4周年之際,本期我們關注民營相聲團體的生存發展之道,在全媒體時代,他們如何靠一己之力將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喚回”劇場?
“嘻哈包袱鋪現在要跑起來!”
2008年5月16日,嘻哈包袱鋪成立,成為當時北京眾多相聲團體中的一支;4年后,他們在海淀劇院的4周年紀念演出每場都幾近爆滿,開場后門口的幾個“黃牛”還在賣力向路人兜售演出票,說到是嘻哈包袱鋪的演出時會有一種“你怎么可能不知道”的語氣和表情。
這4年間,作為嘻哈包袱鋪創始人、董事長的高曉攀,從23歲成長到27歲,隨著嘻哈包袱鋪成為京城著名的“80后”相聲團體,他也成為“80后”創業代表,“80后”相聲的標志性人物,并最終發展為今天的“明星+老板”的高曉攀:在嘻哈包袱鋪的辦公室,他的年輕的員工們桌上放著他代言的零食;在北京的地鐵站,他穿著紅色長衫代言的紅星二鍋頭的廣告牌前,每天走過無數步履匆匆的“80后”上班族,他們,就是嘻哈包袱鋪的主流觀眾群。
“我們無數次跟產品較勁”
如今,分析起2008年嘻哈包袱鋪一下子就火了的原因時,高曉攀表示,這是一個必然加偶然的結果,“偶然是因為沒想到出名來得那么快”。從創立到出名,他們僅用了7個月。
這7個月中,《超級新白娘子傳奇》《70 80 90》以及“80后”主題專場等一系列原創相聲作品和演出的密集推出,讓嘻哈包袱鋪迅速打出了“80后”風格,用高曉攀的話說,“必然要火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做最有創意的節目,引領了‘80后’相聲的潮流。”2009年是最大的“80后”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年頭兒,在這個讓一代人感懷的當口兒,嘻哈包袱鋪就更有了“生逢其時”的幸運。
成功也基于高曉攀的經營理念。2008年時德云社已經“火得不行了”,無數的相聲團體隨之涌現,嘻哈包袱鋪最終能脫穎而出,是因為他用經營品牌的方法經營著這個團隊。“我們很看重嘻哈包袱鋪的品牌,讓大家一聽到我們,想到的就是年輕、快樂、創意,代表著‘80后’的生活態度。”高曉攀說。
現在嘻哈包袱鋪在北京有3個劇場,在天津有一個,在大連和唐山的劇場也即將開業。高曉攀介紹,大連的這個劇場,他們和當地的合作模式是“當地一年給我們一筆固定的演出費,我們去演出一定的場次”。而在相聲市場還是空白的唐山,雙方的合作方式是分票房,演出的宣傳推廣由當地負責,嘻哈包袱鋪只要出好的節目就行,“這是一個在商業上可以復制的模式,我們只提供產品,就像肯德基一樣”。
高曉攀一開始就知道有自己的劇場對一個相聲團體發展的重要作用,“這樣會有主動權,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造和經營劇場,比如怎么裝修,怎么服務,演出是什么樣的狀態等,像安貞劇場我們就可以在墻壁上涂鴉。”這些劇場也能創造更多的附加值,用配套設施、服務態度等拓展品牌內涵,比如北冰洋汽水恢復生產后,他們第一時間就進了貨在劇場賣,因為“80后”們是喝北冰洋汽水長大的,它能勾起大家共同的集體記憶。“雖然一瓶汽水掙不了多少錢,但是會讓觀眾覺得很親切。”高曉攀說。
如今,嘻哈包袱鋪的演員規模近100人,年演出場次達到1000多場,年票房收入1000多萬元。這些漂亮的數字是怎么創造的?“我們無數次跟內容較勁,跟產品本身較勁,跟市場定位較勁。”高曉攀對記者說。從對演員們設置的競爭機制就可以看出這種“較勁”的力度。一場相聲大會有7個節目,但一個節目會有三四對演員競爭,最優秀的一對才能登臺演出。演員們在這種壓力下就會努力把相聲說好,無形之中節目的水平就會上升。
“想效仿的人永遠弄不清我們的模式”
一直順風順水發展的嘻哈包袱鋪現在正面臨轉型。“嘻哈包袱鋪已經走起來了,現在需要大步跑起來。隨著產品越來越多,就要擴大渠道銷售出去轉化為收益,所以我們的執行力要提高,將公司往前推動。”高曉攀解釋。這種推動也需要靠更加多元化的業務,比如,當未來劇場的票房達到飽和度后,還可以增加包場業務,一年就能再多賺一兩百萬;同時拓展旅游業務,旅游演出將會開發出白天的場次,增加票房收益;旅游演出開發以后,廣告業務也會再上升,劇場里會有廣告,甚至節目單上也會有廣告位……
讓演員多棲發展,將他們由相聲舞臺推到更廣闊的影視舞臺,也是公司的發展規劃之一。嘻哈包袱鋪的演員們如今已經參演了一些影視劇,比如《郵遞員的故事》《天地良緣七仙女》等。在高曉攀看來,中國缺乏喜劇人才,使得嘻哈包袱鋪的演員們進入影視圈具有天然的優勢。
會不會因此被人批評這群年輕人不好好說相聲?“嘻哈包袱鋪的本質是說好相聲,但是當演員在說相聲上達到一定位置后,盈利模式就要轉變,說相聲和參演影視劇,會互相帶動著往前走,只有這樣演員的商業價值才能最大化。當演員的品牌價值提升了,嘻哈包袱鋪的品牌才能提升。”高曉攀說。他設想的未來遠比這個美好,“當有了這么多演員后,我們將來是不是可以自己拍電影和電視劇?”
“現在北京很多相聲團體想效仿嘻哈包袱鋪的模式,但是他們永遠弄不清楚我們的模式是什么,他們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風險投資會找我們。”高曉攀為記者分析,首先是因為演員架構和公司架構都很清晰,“我們很清楚盈利點在哪里、如何進行商業復制、如何保證品牌的延續性”。而別人復制不了的原因,還在于很多事情他們做不到,比如,嘻哈包袱鋪有專門的創作部,投入大量的資金保證有大量的原創內容。很多相聲團體想這樣做但可能沒有這個實力,因為他們沒有這么大的現金流。
用原創作品留下這個時代的聲音
“剛剛結束的北京車展,每個美女旁邊都站著一輛車”,在嘻哈包袱鋪4周年紀念演出的現場,演員賈旭明在相聲《學唱歌》一開始就先拿車展開涮,臺下的觀眾心有靈犀一點就通,轟的一聲就笑了。在相聲《如此幸福》中,當演員惟妙惟肖地模仿北京地鐵5號線的到站提示音,英文版中別扭的中文“惠新西街南口”一出口,全場就笑翻了。這些觀眾日常生活中會經常討論的話題,或者熟悉到不會在意的細節,經由相聲演員的概括和調侃,就傳達出了一種幽默,并和觀眾達成了默契。
從《70 80 90》《新聞晚知道》到4周年紀念演出時的《向往富二代》《如此幸福》等,嘻哈包袱鋪的很多原創相聲緊跟社會熱點,講述年輕人關注的熱門話題。相比其他藝術形式,相聲相對簡單快捷的創作方式,使其可以立刻將熱門話題和人物編進節目中。高曉攀介紹,嘻哈包袱鋪的原創相聲的創作過程,就是一群創作人員在一塊兒挖掘話題,然后分配任務,寫出來之后讓演員們上臺演,上臺演出的過程就是打磨的過程,“因為有些臺詞在創作時覺得好玩,在舞臺上說時不一定好玩”。他們也嘗試將舞蹈等藝術形式融入到相聲表演中,每每演員們在臺上一跳舞,即便是簡單的動作,臺下的觀眾都會積極互動,打著拍子配合,整個演出現場就沸騰了。
也因此有人批評嘻哈包袱鋪的相聲太創新了,說他們的演員不說傳統相聲。“其實這樣批評的人一定沒有來劇場聽過我們的相聲。我們在劇場的演出,有60%是傳統相聲,40%是原創節目。”高曉攀告訴記者。同時,他也力挺原創相聲,“如果我們只說傳統相聲,不去寫新相聲的話,二三十年以后,回望我們這個時代,會發現這個時代我們沒有自己的相聲作品,我們需要通過原創作品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聲音。”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產生了大量的相聲作品,高曉攀們就是被這些作品影響著從事了相聲行業,在他看來,90年代以后相聲出現了大量空白,就是因為新作品少了。(記者 高艷鴿)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