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青花瓷-頂碗》
藝術的科學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不僅是對創演者權益的維護,也意味著對藝術和人的尊重。
在雜技界,知識產權曾經是個大問題。從作品角度來講,由于對技巧、形體和動作等構成雜技作品最重要內容的知識產權界定不清、執行困難,全國曾經普遍存在嚴重的節目抄襲問題。甚至一度出現某些創新節目要對本團演員和原創道具嚴加看管,以防被“偷”的情況。長期版權意識的淡漠,不僅導致雜技節目的藝術創意含量較低,形成追求技巧突破為主的發展局面,更曾讓院團之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對創演者造成了傷害,讓雜技落后于時代和社會的進步。
隨著國家的不斷重視,以及中國文聯權益保護部和中國雜技家協會的工作推動,雜技節目亂象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認為,真正的變化是在雜技進入劇目化創作后逐漸發生的。雜技劇的創作促使各院團走出了以技巧為主的競爭和抄襲,走上了強調創意、劇情和風格的個性化道路,深度促進了知識產權意識的普及和應用。同時,這種意識的改變也全方位帶動了雜技的創作和創新,誕生了許多新穎、獨特的雜技(劇)節目,形成了良性的發展趨勢。
《北京條約》是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里程碑。這一國際性版權條約在我國北京締結,展示著我國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態度,相信它以惠及全球表演者作為一個新目標,將進一步完善國際知識產權體系。未來,雜技知識產權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還應充分考慮到雜技的特殊性:如雜技(形體為主)、魔術、馬戲和滑稽情況各有不同,節目從創作到成熟、演員從訓練到登臺的周期長、投入大,雜技節目的技巧、形體、動作的知識產權在現有司法實踐中難以得到保護等。
(作者:齊春生,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