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繡:以畫入繡,心手合一
錫繡,江蘇無錫地區刺繡的簡稱。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風光秀麗、人文薈萃,是江蘇刺繡的重要產地之一。錫繡早在明朝中葉就作為貢品上奉朝廷,清末民初時則有“海內外靡不知之焉”一說。
作為“女紅”,千百年來錫繡均為實用品刺繡,以吉祥圖案為主要題材,有挑花繡、堆紗繡、列針繡等刺繡針法。刺繡家丁佩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我國第一部刺繡專著《繡譜》,書中寫道:“昔年春日,舟過梁溪,斜照滿山,風光成彩。”她用“退紅絨參以牙色,繡成遙山一桁”,呈現了“山椒新綠成林,溪中碧水鱗次”的景象。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李佩黻、李韻妯娌創辦了“錫山繡工傳習會”,當時共有102位少女入會學習刺繡,其中還有慕名而來的日本女士金原村子、美國女士孫宗彭。李氏妯娌的丈夫華文川、華文匯兄弟均善書畫,主張以畫入繡,自編講義《刺繡篇》和《修身篇》,創“填色稀鋪法”“輪廓切馬鬃法”,使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大面積烘染和遠景在繡品上再現。1908年,清農工商部以“精制繡品、新法改良”,授予李佩黻特設一等獎牌。當時,無錫競志、振秀、鵝湖等多所女校也開設了刺繡科。1908年以后,錫繡作品先后獲天津實業勸工場銀牌獎、比利時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金牌獎等,錫繡的全盛時期由此形成。
錫繡代表人物華璂出身于蕩口華氏世家,有深厚的書畫家學淵源,她的風景繡以西洋繪畫為稿本,大膽突破傳統針法,運用獨特的列針法、瑣和針法,繡線用多色絞合,不拘泥于密針細線,通過數百種色線呈現明暗層次和天地萬物中的自然光彩。她的針法為蘇繡“亂針繡”之先導。她編著的《刺繡術》于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0年間共發行4版,其藝術理論與“錫山繡工傳習會”所編講義《刺繡篇》一脈相承,強調“新繡法通于畫理”,而又有發展,提出“其要在合光線”,應準確把握透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錫繡自覺地獲得了創新發展。
1959年,無錫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錫繡研究組系統整理了錫繡的百余種傳統針法,并于1981年創制“精微繡”,迎來了錫繡藝術史上的第二個鼎盛期。代表作品《絲綢之路》,繡有24位人物、21匹駱駝、4匹馬、5頭小毛驢、3條獵犬及種種器物,寸馬豆人,毫發畢現,其精微處已無畫稿,是藝人心手合一的絕技,令人嘆為觀止。
(編輯:單鳴)
· | 工藝美術只是手藝嗎? |
· | 工藝美術僅停留在展覽上是不夠的 |
· | 工藝美術南通宣言 |
· | 福建舉辦工藝美術大師培訓班 |
· | 200件“大師級”工藝美術作品亮相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