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視協指導,中國視協高等院校視聽藝術委員會、南京藝術學院、江蘇省視協、江蘇省影協、南京市文聯主辦的首屆青年視聽藝術創作與理論評論推優成果發布活動日前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閆少非,中國視協高校視聽藝術委員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丁亞平,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劉軒明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業界專家出席活動。活動匯集中國視聽藝術業界和學界力量,旨在為廣大青年提供一個交流思想、碰撞創意的平臺,激發青年創作熱情,推動青年視聽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的繁榮發展。
閆少非在致辭中表示,當下視聽藝術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視聽藝術的傳播媒介更加多元、創作手段更加豐富,中國視聽藝術需要打造更具思想深度、藝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視聽藝術理論體系,也逐漸成為重要課題。在此過程中,青年肩負著重要歷史使命。本次活動聚焦全國各地青年視聽工作者的創作成果和理論結晶,對于推動青年視聽藝術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價值。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俞鋒介紹,本次活動得到全國各地青年創作者和學者的熱烈響應,自今年1月5日征集公告發布,共收到全國45歲以下青年創作者及學者提交的775份優秀成果,其中創作類549份、理論評論類226份,充分展現了青年群體的創新活力與學術熱情。經過業界和學界專家的專業評審,共評出優秀視聽創作作品28部、入圍作品48部;優秀理論評論文章35篇、入圍文章35篇,展現了青年創作者和學者對中國當代視聽藝術的思考。其中,青年創作者的作品既有現實主義風格的短視頻作品,也有體現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短片,以全新的視角和表現手法,為視聽藝術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
此外,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70多位青年創作者和學者,還參加了“新現象:微時代的視聽藝術創作”與“新視野:數智時代的視聽藝術研究”論壇,共同探討中國視聽藝術的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話題。在論壇上,青年創作者圍繞人工智能技術與多元媒介形態這一創作思路,積極分享各自實踐經驗,不僅討論了人工智能在視聽藝術創作中的應用與挑戰,還深入交流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美學的個人思考。青年學者還從“大視聽理論”“中國式現代化”等前沿理論視角出發,就數智時代中國式視聽美學的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