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上海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第26屆曹禺戲劇文學獎)在上海舉辦,一系列評獎改革舉措獲好評。6月20日,“新起點 再出發”中國戲劇獎評獎工作座談會在陜西延安舉辦。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等中國劇協有關負責人和第十屆中國戲劇獎主辦方代表、中國戲劇獎評委專家代表、獲獎演員代表、獲獎者所在單位代表參加座談會。會議梳理總結中國戲劇獎評獎工作的經驗與成果,圍繞進一步深化評獎改革工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
本屆中國戲劇獎評獎工作首次為民營院團打開申報通道,明確將“堅守戲劇本體”作為重要準繩,突出“一劇之本”,強調表演中心,拒絕盲目追求大制作和“評獎即封箱”的功利之作……這些改革之舉,直觀體現在評獎期間的可喜變化和觀眾反饋。17臺演出裝臺期均壓縮至兩天以內,舞美“輕裝上陣”,演員技藝“原汁原味”;演出平均上座率98%,青年觀眾占比40%,3.79萬人次現場觀演或參與。有黑龍江觀眾帶著1970年版《智取威虎山》唱片求簽名,有市民連看16場戲并在小紅書平臺上推廣梅花獎,隨機調查問卷顯示觀眾平均滿意度為9.52分。座談會上,大家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普遍好評。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劇協大力倡導戲劇創作的文學性,強調‘一劇之本’,提出戲劇創作要堅守東方美學精神、演員是戲劇核心等問題,倡導舞臺制作要‘節能減排’,找準了命門,號準了脈搏,掐準了穴位,也提供了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建設性。”著名劇作家唐棟認為,本屆中國戲劇獎評獎工作充分體現了公正、嚴謹、嚴格和清風清氣、溯源溯本、向上向前的精神。
“梅花獎是戲劇演員畢生追求的表演藝術皇冠上的明珠。”中國劇協副主席、評劇表演藝術家馮玉萍認為,如果沒有梅花獎,可能戲劇人一樣會在練功場積極練功,但有了梅花獎就有了更加明確的奮斗目標,梅花獎不是唯一的選擇,但它是一個演員成熟的重要標志。吉林省戲曲劇院院長倪茂才表示,對于廣大戲劇工作者特別是戲曲演員來說,中國戲劇梅花獎不僅培養了老藝術家,也培養了新生力量,使青年演員得以脫穎而出。這一屆評獎關注度、滿意度都很高,說明交的答卷貼著良心、反映出了觀眾心聲。
本屆中國戲劇獎評選,浙江喜獲豐收,越劇《錢塘里》獲得曹禺劇本獎,臺州亂彈演員鮑陳熱、婺劇演員陳麗俐獲得梅花獎。作為民營院團的浙江臺州亂彈劇團,更是成為此次評獎改革開通民營院團申報通道的最先受益者。“本屆梅花獎入圍終評名單公布這一天,我至少接到四五十個民營院團的電話,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民營院團終于可以評梅花獎了。”浙江臺州亂彈劇團團長尚文波激動地說,一朵梅花淬煉了一個劇團,一朵梅花溫暖了一眾人心,一朵梅花開拓了一條通途,“一直以來覺得梅花獎離我們很遠,中國文聯、中國劇協離我們很遠,忽然發現,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浙江省劇協駐會副主席、秘書長謝麗泓表示,這得益于中國劇協“打破固有藩籬,開辟專屬賽道,讓真正有實力的人才,無論出身,都有機會站在最高舞臺上”的創新舉措,未來浙江將做好經驗總結、吃透評獎精神,為浙江戲劇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
“我8歲就進劇團,在地方劇團工作了46年,中國劇協就像演員的一個溫暖港灣。”西安市豫劇團副總經理徐俊霞表示,中國劇協提出尊重戲曲藝術創作規律、發揚“十年磨一戲”精神,讓自己深受觸動。針對“評獎即封箱”的現象,江蘇省昆劇院院長施夏明提出,要加強評獎結果轉化和獲獎作品的后續宣傳推廣,包括IP孵化、劇目移植、劇目元素文創開發和短視頻傳播等,從而讓獲獎劇目和獲獎演員獲得更多的曝光量,讓戲劇更好地走進大眾。
本屆中國戲劇獎評獎工作,讓舞臺“瘦身”,讓表演“發光”,讓戲劇“破圈”,讓城市“入戲”,讓溫暖“扎根”,充分彰顯了戲劇的人民性和藝術性。“我忽然明白,梅花獎不只是一場賽事,而是一場關于‘人’的接力。”作為第十屆中國戲劇獎主辦方代表,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孫雅艷介紹相關經驗時動情地說道。
“所有戲劇工作者都是一家人,我們要愛護這個家,愛護我們的事業,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梅花獎和曹禺劇本獎品牌。”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表示,戲劇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新起點再出發,讓戲劇事業不斷推進,讓戲劇之美、戲劇之光投射到每一個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