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興喜:我的雷鋒情結
董興喜收藏品
2000年3月至今,我成功地在北京報國寺、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天津日報社、北京門頭溝區博物館、湖北宜昌市科技館和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湖南雷鋒紀念館、豐臺區文化館等地舉辦了“雷鋒精神永放光芒”“收藏雷鋒 紀念雷鋒——中華魂系列展之雷鋒精神展”“雷鋒專題藏品展覽”“雷鋒專題收藏展”“傳承雷鋒精神 構建和諧社會”和“全國第三屆雷鋒專題收藏聯合展覽”等大型展覽。
不少同志知道我搞雷鋒專題收藏,都向我提出同一個問題:在盛世收藏之中,小到各種票證火花,大到汽車飛機,以及錢幣、瓷器、玉器、金銀銅器等古玩都有收藏,可謂五花八門、千姿百態。收藏名人字畫、領袖人物專題的也不少,你為什么偏偏選擇了一個中國普通的士兵,要去收藏“雷鋒”呢。
我敬佩雷鋒,也熱愛雷鋒。早在1963年,當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題詞號召全國向雷鋒學習時,我還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那時就開始學雷鋒,可以說雷鋒是我成長中的偶像。到上世紀60年代末,我向雷鋒學習,為報效祖國,堅決要求參軍,和雷鋒一樣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在部隊我曾多年從事共青團工作,擔任團委副書記,經常組織團員青年開展學雷鋒活動。這一切,使我對雷鋒懷有更濃厚的感情,在我的心中,雷鋒是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他是普通一兵,卻在普通的崗位上、平常的生活中做出許許多多不平凡的事跡。他的一生只有22年,但他身上所煥發出來的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思想境界和奉獻精神,卻永照千秋。雷鋒——作為一名平凡普通的戰士,他的犧牲,能夠獲得黨的三代領導人和幾十位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題詞、題字,肯定他的事跡、頌贊他的精神,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向他學習,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唯獨僅有雷鋒。他的模范事跡,能夠獲得如此深入、廣泛、持久地讓社會各界普遍認同,一再掀起學習高潮,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唯獨只有雷鋒。
作為一名軍人,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政工工作的干部,我應該為宣傳雷鋒、弘揚雷鋒精神做點什么呢?1989年,黨中央再一次在全國全軍掀起學雷鋒高潮,受紀錄影片《雷鋒是誰》的啟示,我從收集雷鋒戰友、雷鋒班班長的簽名實寄封開始,到收集所有與雷鋒有關的各種宣傳出版物品;從零星分散單一的積攢,到集中系統全方位的收藏;從在戰友、朋友手中收集,到全國各地的郵友、藏友手中去收集;從在各新華書店里購買,到地攤、舊貨、古玩市場上去尋找;從在京城四處尋覓,到利用出差、甚至自費擴展到全國各地去尋寶;從拍賣會上拍藏品,發展到到網上去拍賣……這樣一件又一件、一年又一年的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至今已初具規模,形成系列,初步計算大約有八千件(份)之多了。
我認為收藏“雷鋒”,不僅僅是收藏雷鋒個人,而是收藏歷史——收藏一個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史,收藏全國全軍學習雷鋒的變遷史,收藏雷鋒文化現象史。去舊貨市場的次數多了,不少人都知道我在收藏雷鋒,有的人稱我“雷大哥”、“董雷鋒”,我說“不敢當”。在慶祝建黨、建軍的日子里,人們把這類收藏稱為“紅色收藏”,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人們收藏的共性是相同的,但收藏的價值取向卻各不相同、因人而異,收藏的目的也有很大的區別:有的是為了升值;有的是為了發財;有的是為了傳給后代。我收藏的目的,就是為了研究雷鋒精神、舉辦雷鋒專題收藏展,為了宣傳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讓雷鋒精神世代相傳。凡和雷鋒有關的各類物品,不管有多厚、多重、多大、多薄,我都百科全“收”,盡入囊中。也有人提議,市場上找點、翻拍點、找人畫點、自己弄點湊合湊合,有那個意思就得了,何必較真,何必費那么長時間滿世界去找,何苦來著?我告訴他們,我收藏的是歷史,就要忠實于歷史、還原于歷史。我的收藏,是一種情感投入、一種精神追求。弄些虛的、假的,既對不起雷鋒,也經不起歷史的檢驗,豈不更沒意思!
我的雷鋒專題收藏,由三大部分組成:一、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全國全軍各單位出版發行的各類宣傳品、作品、藝術品。具體有:圖書、報紙、雜志、畫報、畫冊、幻燈片、唱片、錄音錄像帶、光盤、連環畫、掛圖、照片、掛歷、書簽、門券、火花、剪紙、像章、紀念章、獎章、宣傳畫、電影海報、電話卡、撲克和各種掛件、擺件藝術品等共計30大類;二、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各種郵票、紀念封、郵資信封、郵資明信片、普通信封、明信片,雷鋒生前的同學、老師、同事、戰友、領導等簽名實寄封,以及雷鋒工作過的單位公函封,雷鋒班命名以來的21任班長的簽名封,全國全軍學雷鋒的先進單位公函封和先進個人簽名封;三、雷鋒生前的部分領導、戰友、同事、同學、老師以及學雷鋒先進個人的書法墨寶。
我收集的“雷鋒”藏品,十分豐富、翔實、齊全。其中有不少為珍品,如1959年11月和12月,雷鋒生前工作過的遼寧遼陽縣弓長嶺礦,表揚“雷鋒搶救水泥”和雷鋒寫的“我決心應召”文章的《弓長嶺報》;1961年沈陽醫學院學生寫信給雷鋒的舊信封;1961年8月(雷鋒生前),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出版發行下發連隊要求向雷鋒學習的戰士叢書《苦孩子 好戰士》;1961年2月刊和1962年6月刊,兩度宣傳報道雷鋒事跡的《解放軍畫報》;1963年3月5日前后出版發行的《前進報》《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大公報》以及《中國青年》雜志等;各種版本的《雷鋒的故事》《雷鋒日記》;各種雷鋒塑像、茶壺、茶杯、鏡子、筆筒、帽筒、時尚服裝、雷鋒生前講話錄音等宣傳品、紀念品、藝術品、音像制品,應有盡有。其直觀性、可看性、藝術性、時代性都很強,可謂琳瑯滿目,豐富多彩。這些是我們在開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造良好社會道德環境的教育中難得一見的實物史料。
多年來,我將收集到的雷鋒專題各類收藏品,除舉辦了上述大型的雷鋒專題收藏展外,還先后在北京和外地多次參與或獨自舉辦郵展、專題收藏展,均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雷鋒精神屬于全世界。雷鋒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為無限的革命事業留下了閃耀不滅的光輝,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我能為社會做點事,為宣傳雷鋒、弘揚雷鋒精神出點力,雖苦猶榮,樂在其中。時代造就了雷鋒,時代也需要雷鋒。今天,我們更需要雷鋒精神。通過收藏留住雷鋒,展示雷鋒藏品、弘揚雷鋒精神,是我雷鋒專題收藏的初衷,也是我繼續豐富雷鋒藏品的努力方向。在收藏界、集郵界的各級組織、各位藏友、郵友們的大力支持下,我將不遺余力地堅持下去,為宣傳雷鋒,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不懈的努力。愿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