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日本電影折射出的日本人的戰爭觀
1945年日本戰敗后,日本人普遍對給亞洲諸國帶來深重災難也給日本帶來滿目瘡痍的侵略戰爭充滿了厭惡與憎恨,不少知識分子開始從人性的角度思考戰爭的性質,對這場不義的戰爭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從日本戰敗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國民意識和思潮中反戰和平的思想一直占據主流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戰后日本誕生了相當多反戰題材的電影,掀開了日本電影史的新篇章。
黑澤明導演的《我對青春無悔》和木下惠介導演的《二十四只眼睛》堪稱兩部優秀的反戰影片。《我對青春無悔》公映于1946年,描寫了一位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之女幸枝在1933-1946年期間的成長經歷。當時的日本正處于軍國主義浪潮最為高漲的時代,一切反戰人士都會被扣上“非國民”的帽子,動輒被捕入獄。幸枝的愛人由于從事阻止日本走向戰爭的秘密活動,以間諜罪被逮捕,后慘死獄中。幸枝在丈夫死后來到農村的公婆家在經歷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旁人的歧視和欺辱后,迎來了戰爭的結束。影片貫穿了黑澤明鮮明的反戰與和平思想?!抖闹谎劬Α饭秤?954年,通過一位美麗的鄉村女教師的經歷,反映了日本1928年到1945年的動蕩歲月。影片前半部抒情詩般描繪了美麗的瀨戶內海一個小島上一位女老師和班上12名出身貧寒的孩子建立起親密感情,后半部描繪了戰爭的到來不僅打亂了島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女老師和學生們的命運。戰爭結束后,當重返講壇的女老師與學生們再度重逢時,原本12名學生被戰爭吞噬得只剩下了5人。演員細膩的表演、憂傷的音樂、跌宕的人生際遇讓這部電影在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依舊有著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這些反戰影片著力描繪了戰爭帶給日本人的痛苦和不幸,充滿了日本人對本民族自我傷痛的悲憫,但對這場不義戰爭的譴責、對和平呼喚是這類電影共同的主題,也是親歷過戰爭的日本民眾共同的心聲。
二戰結束至今,日本人對這場戰爭普遍有一種強烈的受害意識。圍繞戰爭,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反映了日本民族在戰爭期間遭受的痛苦,僅僅以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為背景的作品就多得數不勝數。2007年拍攝的日本電影《夕嵐之街·櫻之國》就是一部反映廣島原子彈爆炸后給當地民眾帶來深重災難和痛苦題材的電影。這些關于戰爭的電影似乎都在訴說著:戰爭帶給日本民眾的痛苦,日本是戰爭的受害國。那么,是誰發動的戰爭?誰應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被侵略一方的民眾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痛苦呢?這些疑問在絕大多數電影中被有意識地回避了,還有一些電影甚至改寫了日本作為戰爭加害者的身份。1998年美化日本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為侵略戰爭翻案的影片《自尊——命運的瞬間》的出現可以說是民族主義思潮在電影上的表現。該片耗資15億日元,將雙手沾滿亞洲人民鮮血的東條英機塑造成一個愛好和平、為了自衛和把亞洲從西方殖民主義者手中解放出來而戰、為了維護日本和天皇的尊嚴而主動承擔戰爭責任的“英雄”。2005年年底又一部耗資15億日元、描寫二戰中日軍噸位最大、戰斗力最強的“大和”號戰艦的電影《男人的大和》公映,該片刻畫了1945年4月“大和”號戰艦被美軍擊沉時三千余名年輕士兵與戰艦同歸于盡的故事。電影制作人雖無意歌頌戰爭,但影片卻從始至終彌漫著一種二戰期間日本軍人的強烈“赴死”精神,并在日本社會引發了“大和熱”。
戰后60年來,不同的歷史階段,日本電影對那場侵略戰爭的描繪和敘述也是不同的。這與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日本國內政治經濟變化、國民情緒變化有著密切聯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達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民族主義思潮日益高漲。進入90年代,日本經濟長期不景氣,政壇頻繁更迭,貧富差距拉大,導致國民自信心的下降,大多數日本國民對國家前途深感迷惘,特別是面對中國經濟的崛起,不少人心態失衡。日本國內充斥民族保守主義思潮,其突出表現在謀求大國地位、美化侵略戰爭并為其尋找借口以及政治上企圖修改憲法第九條的“改憲逆流”上。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當今的日本已完全不同于戰后和平主義思潮占主流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逐漸失去對歷史獨立思考和評價能力,任由一些右翼、右傾政治家和知識分子的觀點所左右。
戰后60年來,日本戰爭題材電影的主題從反戰、厭戰、深刻反省戰爭責任逐漸過渡到片面強調日本民族作為戰爭受害者的身份,回避、弱化戰爭加害者身份,甚至歌頌戰爭罪犯、肆意篡改戰爭責任。近些年,中日關系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歷史摩擦也一次次證明了,戰爭雖結束了60多年,但日本人對那場給亞洲被侵略國家帶來巨大災害和苦痛的戰爭越來越缺少正確認識,追求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日本距離與被侵略民族達成和解的目標已經越來越遠。
?。ê鞛橹袊鐣茖W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