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坐下來,才能走得更好
每年四月,米蘭都會被創意包圍,街頭、車站、河邊……,每一處都成了設計界的聚會場所。各國的設計師、設計企業家、設計采購商們在此進行設計交流與交易。被人們稱為設計界“奧運會”和“奧斯卡”的米蘭設計周由米蘭國際家具展發展而來,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已經走過了51個年頭。即便今年遇上了歐債危機,四月的米蘭依然華服示人,設計能量強勁,人們并沒有因為經濟不景氣而放棄用設計來改變生活的初衷。
竹幾 160L×58.5W×40H 宋濤
金屬竹節和老榆木材質的結合,既有光亮的細滑感又有天然的樸拙。
木馬 74L×51W×65H 高曰菖
作品用一體式曲木板折彎工藝,使主體造型更加簡潔、時尚;座墊采用成型泡棉保證舒適性。主體中空部位的網兜,可放置書本、辦公用品。多彩外觀將給辦公環境營造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
設計師楊明潔歷經一年多的用戶研究、概念設計、材料測試和模具調整,為意大利品牌NATUZZI所做的作品在米蘭展主會場隆重發布。他也因此成為了半個世紀以來首位在米蘭展主會場發布量產產品的華人設計師。
品物流行設計公司創始人、藝術總監張雷帶領自己的團隊,歷經400多天,拜訪了余杭12個村落和8位手工藝師傅,研究了17個傳統工藝,最終攜10件作品,亮相2012年米蘭設計周。品物流行也因此成為了第一個獲得Salone 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全場唯一大獎的中國設計師品牌。
中國設計界多年來一直在準備行囊,收拾“箱子”,準備奔赴米蘭。但每次都因“拒簽”而不能成行。2012年,我們終于出發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無數次收拾行囊,準備出發,試圖走進米蘭,展示和推銷中國設計,但每一次都因水平欠佳,被組委會拒之門外。就連前去參觀的中國觀眾也常受到國際展商的不公平待遇,中國人已經被貼上了“抄襲者”的標簽。今年北京國際設計周與米蘭設計周就結為“姊妹設計周”終于達成共識。4月17日,北京國際設計周聯合紅星美凱龍和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一起帶領中國設計軍團集體亮相米蘭,實現了在國際舞臺上證明中國人也可以做原創設計的愿望。初次大規模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國設計表現如何,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其中既有行業媒體的狂歡,也有冷靜的批評,更有“我們到了米蘭,是否意味著我們牛了”的客觀思考。無論結果如何,至少我們走出了第一步,這一步意義非凡,走得堅定。
從2008年到2012年,中國設計利用不同平臺開始與米蘭的交流,在“賽場外”敲了5年的門,終于在2012年入場了。5年來中國設計走向米蘭的每一步都很扎實,看似一個周詳的計劃。但孫群客觀地評價說:“這其實是人們在回頭來準備自我表揚時才發現的,事實上這些主題都是根據每一年具體情況自然形成的。”
除了團隊的努力,個人方面的努力可謂成果顯著。品物流行設計公司藝術總監張雷帶領自己的團隊,攜10件作品,亮相2012年米蘭設計周,并成為了第一個獲得Salone 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全場唯一大獎的中國設計師品牌。設計師楊明潔為意大利品牌NATUZZI所做的作品在米蘭展主會場隆重發布。他也因此成為了半個世紀以來首位在米蘭展主會場發布量產產品的華人設計師。由設計師朱小杰策劃的《坐下來》中國當代坐具展,帶領50多位優秀中國設計師集體亮相米蘭。中國家具給世界同行的印象是拷貝,希望這次展覽會告訴人們這是一種偏見。
出發時的興奮還沒消退,我們卻發現“箱子”似乎帶多了,而且還有很多是“空箱子”
孫群在回答記者很多問題時,都喜歡用“箱子”作為比喻,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中國設計走向國際的諸多問題。
2011年米蘭展上Fendi公司展廳門口拒絕中國人參觀的牌子,著實刺痛了中國人的自尊心。2012年這次全面展示,好像是一次雪恥。但正因如此,似乎顯得有點急切。《坐下來》中國當代坐具展,除了里程碑式的意義被人贊揚外也受到了不少批評。面對批評,孫群認為:“批評說明大家在意。像參加奧運會一樣,只有一個運動員參賽時,他所承擔的注意力肯定最多。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長時間和高手過招,肯定會有長進,這個過程不能著急。”孫群坦言:“本次交流活動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包括展品過多、空間少、籌備時間短、評判的標準不是很清晰等一系列問題,顯得我們有點著急。這就像一個從來沒出過國的人,第一次出國一定會帶很多箱子一樣,‘包袱’太重了。”
同時,很多設計師心理包袱難以卸下,總想擺脫歐美設計風格,強化自身文化屬性,雖然出發點沒錯,但往往會矯枉過正。
在米蘭,一邊是受到世界關注的中國設計交流活動,另一邊Fendi展廳繼續拒絕中國參觀者入內。孫群對這一現象這樣解釋:“中國設計界是多面的,有些人去米蘭帶了好多‘箱子’,急于證明自己。也有很多人帶了很多‘箱子’,但都是‘空箱子’。目的不一樣,一定會造成別人的評價不一樣。”這里所指的“空箱子”應該就是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的抄襲者帶去的。
中國設計發展需要減少“箱子”,甩掉包袱,全面拒絕“空箱子”
除了對北京國際設計周與米蘭設計周交流活動的關注外,人們同時希望知道中國設計師的作品本身得到了怎樣的評價。孫群告訴記者,他在米蘭期間聽到的評價總體是好的。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設計師本身的能力已經有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中國設計師長期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做設計,一旦走出去,就會給別人一個不同的面貌。這一點是優勢,也是我們要正視的問題。到了人們對中國設計失去新鮮感的時候,是否還能對這些作品給予好的評價,這就要考驗真正的實力。“從本次展覽作品來看,中國的設計師正在向關注設計本身轉變。中國設計雖然包袱漸輕,但還有很多設計師老想證明自己是從哪來的,對世界是怎么解釋的,老想給西方人上上課,講講中國哲學。但我認為這都是帶‘箱子’的行為。”
曾輝認為:“目前中國很多文化還停留在用傳統的藝術載體上,這些藝術載體在當代生活中已經活力漸失。設計如何去傳達傳統文化是需要我們繼續探索的。但這并不是說,中國設計要一直用文化符號來強化自身特色,一直以來這樣表面的符號附著,已經形成了‘假古董’文化。事實上,只要是中國人做的設計,骨子里就能透出中國文化和格調。”
扔掉“箱子”,是中國設計發展不得不經歷的過程。要想實現這些轉變,一方面需要實力,正如孫群所說:“如果是真正的好設計,沒有不被認可的道理,問題是外部世界看不太到中國在設計,只看到中國人身上的實用主義和拿來主義。”“中國設計領域被歧視、被看扁已經有些年頭了,與其總是覺得冤屈,還不如奮起。雖然《坐下來》的展覽受到了一些批評,但從中不難看出中國設計界的努力。”除了設計界自身的努力之外,朱小杰認為:“中國創造還有很多路要走,最主要的是民族自尊的喚醒,美學的全民普及與媒體的關注。”楊明潔也同樣認為:“中國并不缺乏原創力量,問題出在我們的設計產業還不夠成熟。好概念如何讓工廠愿意創新工藝幫助實現,又如何做出好品牌,找到好渠道推向市場,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想扔掉“箱子”,中國設計界需要朋友,出國不帶“箱子”是因為有朋友已經做好準備。這也是促進中國設計與世界交流的意義所在。
作為“包袱”和抄襲工具,我們要堅決地扔掉“箱子”,但作為交流的容器,我們又需要“箱子”,我們要讓設計成為最好的生意,拿著裝滿誠意和創意的“箱子”去與人交流
據曾輝介紹,即便處在歐債危機期間,今年米蘭設計周意向達成的貿易額也達到了40億歐元,再一次證明了米蘭設計周的號召力。相比于2011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直接簽約達成的1.58億人民幣的數額,可見我們的設計交易還有很大空間可以開發。米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成為了世界設計集散中心。“北京要想成為國際設計文化集散中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我們不需要50年,可能是10年,至少到時會成為亞洲設計文化集散中心。”曾輝說到這里,顯得信心滿滿。
讓藝術與科技結合、藝術與民生結合、讓作品變為產品,正是北京國際設計周的重要原則和理念。因此,今年在米蘭的D2C項目推廣和B2B交易大會,更像是中國設計界向世界的一個宣誓,告訴世界中國是多么愿意尊重設計、為設計買單。本次B2B項目實現了幫助知名企業進入中國。曾輝說:“只有讓更多的優秀品牌進來,才能讓中國逐漸變成設計文化交易中心。在買進來的同時,我們也通過D2C項目的推介,實現了為設計師搭建平臺,推廣中國設計。”據孫群介紹說:“馬巖松和張珂都在和意大利品牌談合作的事情。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藝術家、建筑師被外部世界接受更容易些,可能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設計師,一開始就沒帶‘箱子’,反而變得能夠輕松表達,這也給我們中國的設計教育敲響了警鐘。”
曾輝認為,“長久以來中國人都認為設計是增加產品附加值的一種手段。現在看來是錯誤的,這種觀念必須轉變。事實上,人們一直在進行設計消費,只是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到。目前人們更關注的是‘物’本身,但‘物’根本就不值我們買它所花費的價格,我們實際上很大程度是在為設計買單。”事實的確如此,假如我們花費100元買一件襯衫,很可能它的材料、人工和流通成本只有20元,剩下的80元我們買的是品牌價值,也就是設計。現在設計已經成為了產品的“核心價值”而非以往認為的“附加值”。
米蘭設計周無疑為北京設計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樣本,也為中國設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如何辦好中國設計活動,發展中國設計,除了學習之外,我們更需要思考,只有不斷修正我們的認識,在發展中能時常慢下來、靜下來、最好坐下來想一想才能讓中國設計健康發展。
[記者觀察]
一只狗引發的思考
一只狗悠閑地踱著步子,徜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環境中擺滿了來自遙遠東方國度的人所設計的椅子,人們可以隨意坐在展品上,體驗設計帶給人的舒適。他們愿意跟隨東方哲學,慢下來、靜下來、坐下來、想一想。這是我從曾輝微博上發出的一幅照片中讀出的內容。雖然不能親歷米蘭,但照片中的狗依然讓我感慨,不知何時我們的展覽空間也能如此開放。還記得去年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國際設計三年展,滿眼不是展品,除了無序的人群就是看管現場的保安和四處的圍繩。所有展品在這種環境中都顯得無比神圣,難于接近,其中竟有展品距離觀眾數十米,要想看清楚只能借助手中相機來拉近焦距。米蘭與北京設計文化的差距也許就在這狗與圍繩間。這差距,真的清晰可見。
慶幸的是,看到差距的并非一人,中國設計界正在為縮短這種差距做著積極努力。2011年首次開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活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設計走近公眾,從而提升全民設計文化認知。雖然去年的展覽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但主辦方的出發點已經找準。普及全民設計文化修養,改善設計教育環境從長遠來說是提升中國設計產業的最根本途徑,幸好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對此有清醒認識。
做設計普及能解決中國設計發展長遠問題,那當下我們還要做些什么呢?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也給出了答案,促進設計交易。設計是實用的藝術,只有讓好設計實現市場轉化,才能讓設計更好地走進生活、改變生活,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設計師獲得良好回饋,實現設計發展良性循環。
孫群說他很少在媒體上對中國設計進行評價,因為在他看來他們團隊要充當的不是一個裁判員,而是一個觀察員和引導員。他認為,目前中國設計強調的文化因素多于商業因素,應該盡快為設計搭建起一個交易平臺。當人們都為了商業利益而設計時,又要有人呼吁大家注意一下設計的文化屬性。
從本次米蘭展傳回的圖像和新聞中可以依稀了解中國設計現狀。中國設計師們已經實現了集體在國際亮相,并有像張雷、楊明潔、張珂等設計師受到了國際設計界關注。從作品上可見,中國的設計已經走過了上世紀80年代學習西方一味的現代主義風格和新世紀之初描龍畫鳳標榜中國風格的階段,現在正在回歸設計本身。雖然參展設計師們依然習慣用木頭、紙、瓷等中國人喜歡的材料做設計,但已經很少見到喜鵲、鳳凰、梅花等元素堆疊,甚至出現了如高曰菖的木馬、楊明潔的多功能家居系統等充滿趣味的作品,他們喜歡用塑料和鋼材,試圖用中國人的智慧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此次參加米蘭展的設計師們作為第一代中國職業設計師代表,除了發展設計本身之外,為中國探索出一條職業設計師發展道路也成為了他們的使命。他們的成名之路,大多坎坷。從無名畫圖員到擁有自己的品牌、公司。他們既要研究設計,又要研究工藝,還要學會商業運作,其中艱辛非外人能夠想象。中國設計還有很多問題需要他們探索解決。祝福他們。
[相關鏈接]
意大利設計的特點是能將實用主義、技術知識和堅實的古典文化相結合,充滿想象力,富于人性和詩意。意大利設計師能與工業界保持密切聯系,并將革新融入他們的設計。
設計是意大利文化、藝術、政治的有機組成。通過短短半個世紀的努力,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工業大國,而它的設計在促進國家繁榮富強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工業化進程中,意大利人一方面引進現代生產方式,一方面尊重傳統工藝。正是因為他們對民族特色的堅守,成就了他們獨特的設計力量。如今“意大利設計”已經成為了“杰出設計”的同義詞。
在意大利設計發展的進程中,米蘭家具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米蘭家具展自1961年首次舉辦至今已經舉辦了52屆。整個展會包括米蘭國際家具展、米蘭國際燈具展、米蘭國際家具半成品及配件展、衛星沙龍展等系列展覽。各展覽發展歷史如下:
1961年,米蘭國際家具展開始創辦;
1974年,增加廚房家具展;
1976年,增加國際燈具展;
1982年,增加國際辦公家具展;
1989年,增加國際裝飾配套展;
1998年,增加國際青年明日之星沙龍展;
2000年,發展成為“米蘭設計周”。
其中,燈具展每逢奇數年舉辦,廚房家具展和辦公家具展逢偶數年舉辦。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