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地方戲 又是音樂劇——看贛南采茶戲《八子參軍》
近日,贛州市采茶歌舞劇院的采茶戲《八子參軍》在京上演,該劇由溫何根編劇,尹文華、劉洪忠作曲,譚曉洪編舞,張曼君、鄧德森導演,主創人員天南海北,陣容強大。
這是一出根據瑞金下肖區七堡鄉農民楊榮顯一家八兄弟爭當紅軍、全部壯烈犧牲的素材改編而成的采茶戲。舞臺角色的筆墨,重點落在楊母、八子和一個未婚媳婦蘭花的身上,變成為八生兩旦的歌舞劇。開場戲直奔主題,情節緊湊、角色生動。第五次反圍剿軍情緊急,八兄弟響應蘇維埃擴紅號召,爭先恐后當紅軍,扛回一塊“擴紅模范”的匾。楊母當然同意兒子當兵。她只是想八個兒子兵一半、民一半,或者,至少留一個兒子看家。結果是八個兒子都不愿留家,全都當紅軍上了前線。下半場戲是八子前線打仗的戲,七個兒子的幾次犧牲穿插了不同的獨白、對白;不同的歌聲、不同的舞蹈,展演那生死一刻。相同的母子之愛,兒子卻性格各異,面臨死亡,所思所想,千姿百態,為舞臺表演提供了絕佳的空間。
《八子參軍》的戲劇結構相當完美,是悲喜劇,更是一出正劇。其舞臺語言采用贛南方言,生活氣息、時代氣息濃郁。臺詞不多,生動、簡練,唱詞不多,通俗、明白,是一出雅俗共賞的歌舞劇。
《八子參軍》音樂的巧妙在于傳統與時代的結合,土地革命時期的革命民歌音調與采茶歌舞音樂的有機結合,音樂緊貼戲劇、緊貼舞蹈,流暢生動,一氣呵成,有起有伏、抒情性、戲劇性、地方特色兼備。其中《送郎當紅軍》特征音調的反復貫穿,《十月懷胎》歌舞音樂的全劇貫穿統一了舞臺唱腔、說白與舞蹈音樂,保障了全劇豐富的唱腔音樂有變化、有對比且非常統一。序曲囊括了全劇重要的音樂主題,發揮了引領與統一全劇音樂的重要作用。
《八子參軍》舞蹈的精彩不但體現在主題舞段,“八子參軍”、“滿崽談情”、“七子之死”等舞蹈場面也獨具特色。這些舞蹈既有借鑒采茶戲傳統舞蹈的動作程式,也有提煉自生活的新的語言與組合樣式,或者傳統與新創語匯的嫁接。采茶歌舞戲傳統的矮子功、扇子花、單水袖天衣無縫地融匯在各種各樣的戲劇舞蹈之中,一招一式、入情入戲。
也可以說,《八子參軍》是一臺原生態中國音樂劇。《八子參軍》用采茶歌舞演故事,有說有唱,顯示出原生態地方歌舞劇種展演現代題材的強大生命力。那些熱衷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觀眾與專業人士常感困惑,困擾于不知中國的民族音樂劇應該是什么樣子,這出戲提供了方向與模式。其實,采茶歌舞劇《八子參軍》,就是一出中國民族音樂劇的好例子。
當然,這部戲也有不足之處。如后半部分的舞臺敘事有時略顯生硬、冗長,影響了戲劇整體結構。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