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走出去”無需“削足適履”
6月17日,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場論壇“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舉行,導演馮小剛對中國電影憑什么“走出去”直言,“現在大家都在抱怨好萊塢擠壓國產片空間,但我們要找自己的問題。你沒有觀眾,是因為你的電影不好看。”另外,在4月3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博鰲文化分會:釋放文化的潛力-傳承與創新”分論壇上,馮小剛更是認為,由于文化差距,中國電影“走出去”還面臨很多障礙,但首先應立足本地市場,無需“削足適履”。
作為世界的電影生產大國,讓中國電影“走出去”宣傳中國文化并賺取外匯,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需要。我國也在這方面花費不少,然而效果不佳。去年年底,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公布的“中國電影國際生存狀態”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外國觀眾鮮有接觸中國電影;他們中不少人對中國電影仍停留在“動作片”、“功夫片”的印象中;所熟知的中國演員除李小龍、成龍外,其余基本“沒聽說”;最喜歡的中國導演除李安、張藝謀等幾位外,其余都不認識。來自國家廣電總局等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也證實,中國電影的外銷呈“三少現象”:一是海外票房少,二是連續增長少,三是進入海外主流院線的中國影片少,2010年達成出口交易的純國產影片僅一部。
中國電影產量很高,為什么“走出去”的卻很少呢?馮小剛認為,漢語在全世界的電影市場里是“少數民族”語言,外國觀眾看漢語的字幕、翻譯都有困難。這固然是一個原因,甚至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們更該反思的是,中國電影有為“走出去”而拍攝電影的傾向,為適應外國觀眾而“削足適履”,結果這個電影更得不到外國觀眾的認可。然而,同樣是電影大國的印度,其電影產量也非常高,平均一天有兩部電影甚至更多,但人家并不是把市場鎖定在海外,而是鎖定在印度本國。
筆者也以為,只有做好本地市場,中國電影才有走出去的可能,而且做好本地市場是根本。眾所周知,中國的電影市場很大,是世界第一。只要做好了本地市場,中國電影就能健康地生存。在筆者看來,要做好本地市場,就必須拍攝出為中國觀眾所喜歡的電影。但是,中國電影的質量卻不容樂觀,據業界統計,有一半電影拍完就“壽終正寢”,即使公映的國產片的總體狀況也是:20%掙錢,20%打個“平手”,60%虧損。在這種電影語境下,中國電影本來就很困難,況且還有“削足適履”者擋住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路。質量是電影的生命,沒有質量保障的電影別說“走出去”,即使在國內也沒有市場。筆者以為,中國電影首先應該把質量提上去,然后才能談到“走出去”的問題。有業內人士建議,在中國電影制作中須遵循“中國主題、世界元素”的原則。是的,中國電影缺少的恰恰是中國文化,更少有震撼人心的大主題。試想,中國電影連中國觀眾都打動不了,能打動對中國不了解的國外觀眾嗎?質量是電影的生命,質量很差的電影不要說無法走向世界,就是中國的觀眾也糊弄不了。中國電影“走出去”難,難在提高質量。唯有不斷提高電影質量,中國電影才能快速發展,才能走向世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