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青春,在大山深處綻放
1999年,從廈門大學派出首批志愿者遠赴寧夏、甘肅、西藏等西部省區送教扶貧,迄今已有13年,共有一百余名廈大學子相繼完成接力支教任務,在遙遠貧瘠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在第13屆支教隊即將圓滿完成使命,從寧夏西海固返回校園之際,本文刊登出自多位本屆及往屆支教隊員之手的文字、圖片,以此留住他們永遠不曾遠去的青春。 ——編者
草垛上的回眸一笑
馬奇、李淵昌、張鑫、李勇,這是關橋中學初一(3)班的四個孩子停電上晚自修的情景。搖曳的燈光映著渴望的眼神,我們似乎可以洞悉他們的內心,單純、質樸,充滿希望。
角落的夢想
□ 趙珺
廈門大學西部支教隊員宣誓儀式
我來到,這個叫寧夏海原的縣城,走著往屆支教隊員走過的路,體會著自己從未體會過的感受。坐在來海原的車上時,看著深深淺淺的溝壑,腦海中竟然浮出大地的膚色這個詞語。這里的黃土地實在是荒涼的太干凈了,干凈的不加裝飾;這里有著湛藍的天空和滿天的繁星;這里有著淳樸的人和可愛的學生;海原縣就像一個未曾見過世面的孩子,躲在層層大山后面的角落,等著我來……
經過兩個月的生活,已經沒有了初來乍到的新奇,投入支教工作后,對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翻看厚厚的貧困生登記表,一個月975塊錢的生活補貼,對于我,遠遠不夠,可是對于這里有的家庭,卻是一個月5口人的生活費。是我太“奢侈”,還是這里太貧困了……
有的時候,有些東西,不去親身經歷,親眼所見,體會不到它的存在。來這里之前,早就聽說了這里的貧窮與落后,卻沒想到,在我以為做好心理準備以后,還是被真真切切無言的打擊了一把。上個禮拜去賈塘鄉家訪,走訪了4名孩子的家,都住在黃土高坡上,家里可以用一貧如洗來形容,沒有什么昂貴的家電,墻上卻貼著許多獎狀。有時候感慨,自己真的不如這里的孩子,他們無法選擇出生,難道因此就要承受著貧窮與落后。黃土路很不好走,坡上我遇到了一個十分可愛的5歲的小女孩,走路還有點跌跌撞撞,我想去牽她,她害羞著要自己走。她的父母都出門打工,留下她和兩個哥哥,一個姐姐,聽說這里的父母出門打工五年,回來修一間房子,再出門打工五年,回來裝修一下房子。因此留守兒童的問題在這里比比皆是,他們可愛但更為可憐。一路我一直在回頭,擔心這個5歲的小姑娘的路是否真的如她所說走的安穩。雖然也曾在縣城做過家訪,但是鄉下的家訪,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望無際的黃土,沒有房子,沒有公路,而我們就如簡單浮動的音符。我不曾走過如此長的路,而這卻是那里的孩子每天求學的必經之路。以前聽說山里的孩子上學多的要走兩個半小時的路,我覺得不可思議,不過當我真切的踏上這條路后,我開始相信,大山的角落里真的有這樣的孩子,懷揣著各種各樣的夢想,每天朝著外面的方向,不停地走著。
關橋中學今昔:關橋中學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關橋鄉,是一個鄉級初中,始建于1973年,后來這里成為了廈門大學支教點,這所學校也成為了海原縣鄉級中學中的佼佼者。在多方資助下,學校先后建成新教學樓,新宿舍樓,新操場,為西海固,這個全世界聞名的貧困山區的孩子插上了夢飛翔的翅膀。
帶我們來的孩子腳有些殘疾,路上不經意間看見他扭了腳,跟沒事一樣帶著我們一直走,我問他是不是經常扭到,他說習慣了。雖然腳有殘疾,但是走得比我還快,默默的讓出不寬稍微平整的土路給我們走,自己走邊上的坡坡。一路上我們聊到他的夢想,他說他只想走出大山,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問他如果有機會,愿意不愿意也當一名支教志愿者,他說他愿意,去哪都行,再苦也愿意時。我真心的相信了他,不是因為我們本身作為支教隊員帶給他的影響,而是我相信他既然能走出大山,就比其他的人擁有更堅毅的性格,更能吃苦的精神,而這些,是我應該要向他學習的。一路上,臉上被凍得冰冷冰冷的,心卻很溫暖。
支教海原——正在繼續的日子
□ 陳敬德
勤奮
微笑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詩云:“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對于這里不諳世事的小孩來說,生活卻原本那樣,毫無光彩可言,他們躺在父輩的窠臼里,不知道人生可以精彩,連一枕黃粱的夢亦未曾見過,也許真的并未曾感到痛苦。現在,我們來了,給他們帶來了夢。他們終于學會告訴自己的父母:“知識改變命運”。
還是讓我先介紹一下自己:我是團中央第五屆研究生支教團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隊的隊長,也是一個剛入門影友。我支教的地區是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全球“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素有中國“貧窮之冠”之稱的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的海原縣。
在寧夏支教的這些日子里,我的心靈是極其脆弱的,我常常被孩子們一個又一個很簡單的行為打動著,同時也為他們的未來擔心,他們那么渴望擁有繼續求學的機會,但是他們當中真正能夠升入高中繼續學習的人其實為數不多。西海固地區這一片干涸貧瘠的大地,多少人在為生計奔忙,他們辛勞的身影,寄托著無數孩子渴望讀書的夢,但多少夢能夠成真呢?
西海固貧困山區的孩子為了節省鉛筆和紙,常常在地上練習寫生字。經歷了多年教育扶貧和社會各界的強力支持,寧夏西海固實現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但因窮根太深,這里“苦讀娃”的求學路依舊艱難。西海固地區十年九旱,山大溝深,村民生活貧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數孩子上學都要走很遠的路,且學習條件差,生活負擔沉重,“苦讀娃”求學仍十分艱辛。
西海固的大部分孩子在整個童年期幾乎是沒有什么玩具的。滾滾輪胎,就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西海固的大部分孩子在整個童年期幾乎是沒有什么玩具的。他們沒有玩具小汽車,沒有玩具沖鋒槍,沒有布絨玩具,似乎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遺憾,因為在他們小小的年紀里,早已打下了生活的烙印,他們將會比誰都更早地參加勞動和做家務。滾滾輪胎,就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本文攝影 陳敬德 王翊亮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