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研究從“冷門”變“熱門”
“2011年我國動畫片的生產總量是26萬多分鐘,我們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動畫電影大國,但是現在動畫電影的生產卻存在著很多的裂縫,包括藝術與產業的裂縫、電視動畫跟電影動畫的裂縫,似乎各自為戰缺少有效整合。中國動畫電影要以質取勝,必須對這些裂縫加以有效整合。”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這樣表示。
6月28日,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召開的“動畫電影:文化、美學與產業”研討會上首發的工具書《中國影片大典·動畫片卷》具有填補學術空白意義。據記者了解,召開此次研討的重要契機,除了中國動畫電影繁榮的背景之外,還有不久前中國電影資料館首次承辦以“世界動畫電影”為主題的第68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年會,全面整理館藏動畫電影檔案資料,對早期動畫影片進行數字化修復,對中國動畫電影人開展口述歷史采訪等等。由此可見,隨著當下動畫熱的持續升溫,中國動畫研究也已從冷門變為熱門,更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
特點一、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未有定論
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后,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制中國的動畫電影。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的限制研制成功的《大鬧畫室》在坊間一直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動畫片。但據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孫向輝介紹,“近年來有關專家和學者對中國早期動畫片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不斷有新的發現,因此《中國影片大典·動畫片卷》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從1923年出品的動畫片開始收錄,對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未做最后的定論。因為至今有關第一部動畫片大家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只是從尊重歷史角度把這些片子都收錄進來,并沒有做歷史第一部的界定。”給出空間和時間,留待進一步考證是學術研究的科學精神,《中國影片大典·動畫片卷》作用也正在于此。該書收錄影片從1923年到2010年,不包括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的動畫作品,共收錄影片840部集、圖片近600幅。以尊重歷史為原則,從史料學的角度出發,力爭為中國動畫電影留下詳實的創作人員情況和影片內容介紹,書中收錄的大部分影片信息都是根據影片拷貝和影片視頻資料重新編寫。孫向輝談到,“對中國電影在特定歷史階段,比如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創作生產的動畫電影我們也基本上以不改變當時影片的原貌為原則,盡量客觀進行介紹,以便使讀者可以全面客觀判斷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
特點二、《鼠與蛙》的發現與經典動畫修復
1941年制作完成的《鐵扇公主》曾經是我們能夠眼見為實的最早的動畫片。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早期動畫影片的存量并不豐富,尤其與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的其他門類影片相比。“早期影片還有兩個時間段的含義,一種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就是1949年前出品的影片叫早期影片;還有一種是版權的界定,按照中國相關政策法規,出品50年以上影片進入公版期,按照這個界定時間,我們也將1961年以前的作品稱為早期影片。中國早期動畫影片在1949年以前的拷貝是23部,素材是4部,1961年前的拷貝是91部,素材是92部。”孫向輝介紹說。
在“國資聯”北京年會上,中國電影資料館最新發現的動畫電影《鼠與蛙》首度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也將館藏動畫電影由1941年提前到了1934年,令研究者們興奮不已。《鼠與蛙》是一個真人影片當中的一段動畫影片,講的是一個老師在上課,上課之前孩子們調皮搗蛋,一個孩子把另外兩個小孩的腳拴在一起,一起立桌子和人都倒了,老師并沒有批評這個孩子,而是給孩子們講一個故事《鼠與蛙》,從這個部分進入動畫階段。這于這部片的修復可以說遇到了所有技術難題,修復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修復技術,對此進行了技術突破和創新,比如自動調色和降低修復識別錯誤率等。據了解,電影檔案影片的修復工程從2007年開始正式實施,截止到去年年底,國家財政投入資金2.65億,共完成了4810部影片轉述保存和數字化保護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118部影片的精致修復工作,其中包括《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驕傲的將軍》《豬八戒吃西瓜》《三個和尚》《九色鹿》等經典動畫影片。
特點三、 《海角詩人》返鄉 冰箱里《看戲》
遺憾的是,在中國電影史中所記載的不少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動畫影片現在都已失傳,《狗請客》(1924)《農家樂》(1939)、《甕中捉鱉》(1947)即是其中代表,目前在各個領域里挖掘和尋找也未找到這些影片的拷貝和素材。尤其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炮火以及政局動蕩下,我國相當一部分早期影片失傳,其中一部分影片流失到海外。《海角詩人》的失而復得就是一個特殊的案例。據孫向輝介紹,在“國資聯”北京年會之后中國電影資料館向世界各國電影資料館發出了一個公開函,希望各個國家電影資料館在他們的館藏里幫助我們尋找中國流失的影片,結果意大利博洛尼亞資料館愿意將《海角詩人》這個影片移交給中國電影資料館。目前已有8個國家的電影資料館為我們提供他們存有的中國影片,其中挪威電影資料館存有歷史上非常珍貴的中國早期影片《盤絲洞》,挪威電影資料館已經對這部影片進行修復,但是片長不足,挪威資料館非常希望在他們把這部影片給我們的同時,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渠道,盡可能把這部影片給補全。
除了官方交涉以外,民間渠道更有無盡寶藏。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李鎮近年來帶領他的團隊做口述歷史過程當中了解了不少信息。在做口述史的過程中,李鎮了解到曾參加了《驕傲的將軍》《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影片并導演了《小燕子》《盲女與狐貍》等影片的著名動畫導演浦家祥創作過一部動畫電影叫《看戲》,這部影片并沒有發行,只是參加了一個展映,浦老先生本人是想為自己一生創作留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有紀念意義的一部作品。但是成片以后拷貝遺失,只有素材存放在自己家的冰箱里面,經過各方面的努力,最后收集人員專程前往上海浦先生家從他的冰箱里把素材膠片取回并且迅速制成拷貝和數字版。這部影片是用毛筆在宣紙上一張一張繪制拍攝而成,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水墨動畫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我們對動畫電影歷史的挖掘和關注,離不開中國動畫電影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傅紅星強調,“如今中國動畫電影由最初在題材選擇、技術制作上模仿國外大片,逐漸走上了一條題材多元、技術手法多元的藝術原創之路。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優秀動畫人才不斷涌現,國內觀眾已經培養起對動畫電影的觀影習慣,這些都標志著中國動畫電影產業在進一步完善之中,但我們的動畫電影無論在文化、美學還是產業層面,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和交流。”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