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手段讓雜技更奇更險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融入到雜技的舞臺中,使雜技舞臺藝術的表現力愈來愈強。觀眾在欣賞雜技演出時,觀賞雜技表演動作的高難技巧只是一方面,還要在觀賞雜技表演中獲得視覺及聽覺的完整享受。這已經成為觀眾欣賞雜技表演新的審美要求。
大型雜技情景晚會《生命·陽光》演出劇照
雜技音樂劇《再見,飛碟》演出劇照
隨著時代的進步,飛速發展的高科技給藝術舞臺提供了很多新的表現手段。那么雜技如何順應時代的發展,既能保持中國雜技藝術的精髓,又能有所創新和發展呢?
雜技表演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它起源于民間,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觀眾最喜愛的藝術門類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以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
以往觀眾看雜技,主要關注的是雜技的動作技巧和難度,很少留意到服裝、道具、舞臺設計等。今天,在藝術表現形式豐富的大環境下,人們對雜技表演的審美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單純講究雜技技巧的表演和片面追求技巧難度,已經不能夠打動觀眾。觀眾更看重整臺演出雜技表演的整體性和藝術性。表演雜技以高難技巧為主,配合燈光、布景、服裝、音響等,使雜技表演成為一門和諧完美的表演藝術。
世間萬物都是多樣性發展的,新物種的誕生,新發明的出現,都實實在在地印證著這一點。雜技藝術也不例外,這也符合雜技多樣性發展和變化的特征。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融入到雜技的舞臺中,使雜技舞臺藝術的表現力愈來愈強。觀眾在欣賞雜技演出時,觀賞雜技表演動作的高難技巧只是一方面,還要在觀賞雜技表演中獲得視覺及聽覺的完整享受。這已經成為觀眾欣賞雜技表演新的審美要求。當代雜技在不斷的探索中,許多雜技同仁已經認識到科學運用高科技來提升雜技藝術的綜合表現能力的重要,并將其融入到雜技演出中來,無論是道具、舞美、燈光,都已經離不開高科技,使雜技成為更加完美的綜合藝術,在觀眾驚嘆高難技巧動作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
多媒體技術讓雜技舞美立體化
2009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舞美讓全國觀眾為之震撼,整個舞臺除了地板,幾乎全部用各種型號的電子顯示屏作裝飾。這樣標新立異的舞臺,對雜技舞臺的舞美發展有什么啟示?雜技舞臺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先進舞臺表現形式?很多敏感的雜技行家開始進行探索和研究。
21世紀初,雜技的舞臺美術開始發生根本變化,打破了以往一景到底的傳統作法,開始在演出中普遍使用多媒體技術,使人們領略到了舞美帶來的新鮮感。最初,由于電子顯示屏的大屏幕造價昂貴,在舞臺上只有幾個平方米的規模,且過于龐大和沉重,不便于移動,在有些節目中往往會破壞意境,因此使用電子顯示屏的頻率并不高。近年來,電子顯示大屏技術飛速發展,屏幕的清晰度、厚度和重量等都得到了極大的開發,舞臺電子設備的價格也下降了許多,電子顯示屏的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同時,大屏幕也不是笨重不可動搖的“墻”了,由于輕便,加之配合舞臺功能,也實現了移動、開合、升降、旋轉,其使用面積、規模和運用方式的多樣化也與日俱增。2009年由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推出的大型雜技情景晚會《生命·陽光》將大屏幕與電腦燈、投影儀的完美結合,使整臺雜技晚會的科技含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種以高科技為依托、全新的現代雜技舞臺概念已初步形成。
大型雜技情景晚會《生命·陽光》的LED大屏幕實現了三維視覺特技與雜技的完美結合。舞臺后方是由500多塊LED顯示屏組成的巨型電子大屏幕,陣型寬廣,氣勢恢宏。演出過程中,大屏幕配合舞臺上演員們的龍騰虎躍和曼妙身姿,交錯展示一組組遠近逼真的多媒體畫面。在《翔——軟功》單元中,LED屏幕出現了巨大的鳥巢,美麗的白鴿輕盈飛過,飛落舞臺時已變化成為一群亭亭玉立的白衣少女,在鳥巢里好奇地向外張望。觀眾在這虛實結合、動感十足的舞臺前,如同在觀賞一部頂級的“科幻大片”。
由中國雜技團推出的3D雜技音樂劇《再見,飛碟》,利用科幻題材的舞臺作品將高科技與雜技的融合推向了一個高度。這臺晚會的超長環形投影讓觀眾印象深刻。《再見,飛碟》的舞臺上一個長60米的環形投影屏幕,由于采用了無縫拼接技術,因此影像清晰流暢,在這個超大投影中展現出太空世界的寬廣與深邃。最特別的是這個投影還可以拆分,使得演員和屏幕內的影像形成互動。更值得一提的是《再見,飛碟》還利用了幻影成像系統,在故事中從飛碟中走出的外星人并不是一個真實的個體,而是一個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呈現出的一個虛幻的人物,并且是懸浮在空中的。奇特的表現形式讓舞臺展現出一種超時空的現代感。
高科技讓道具成為演員貼心的助手
雜技的道具設計十分重要,它的合理設計直接地幫助了雜技節目的發展和提高,作為一個雜技團隊應該具有一個高水平的道具制作團隊。道具的靈活運用和巧妙設計,能為演員在表現角色的情感、形象生動地與觀眾交流、強化表演的內在節奏和加強舞臺表演的動作性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并讓演員的表演情趣熠熠生輝。
雜技道具的創新離不開高科技。現代科技創造出的新型材料,不僅輕便結實,更豐富了舞臺的表演,也更利于演員表現技巧和藝術美感。將現代科學原理運用在雜技道具的制作中,豐富雜技道具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雜技藝術的驚險程度和時代感,業已成為道具制作的新課題。
曾看過一個德國雜技團的女演員表演的《立方體中倒立技巧》。其實細想起來,演員的技巧和難度并不很高,但這個節目的道具制作得非常巧妙、新穎,也體現了改變雜技倒立技巧道具的革新。該節目是由一個大正方形的鋼管支架的一個角立在舞臺上,里面又安裝了一個正方形小鋼管,在小正方形的轉動中,演員將“雙手倒立”、“單手倒立”、“拉腰頂”和“甩腰大晃”等動作結合到一起表演,演員在轉動的道具中表演倒立技巧和富有質感的人體造型。令人倍感驚訝的是,在演出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鋼管的外框忽然向內噴射水柱,打在女演員的身上,頓時,在絢麗燈光的照射下,水花四濺,閃亮的水滴、舞動的金發、旋轉的立方體,場景異常精美,演員和道具及大環境極其協調,亦夢亦幻,動人心魂。由此可見,傳統節目經過重新編排,再創造出有新意的道具,就可以大大彌補節目表演中的不足。
在雜技主題晚會《生命·陽光》的《塑——男子倒立》的節目中,演員圍繞一根立桿做動作。這個節目其實就是從傳統的“爬桿”節目改編而來。創編人員對這根柱子用現代化手段做了改裝,在立桿中部安裝了幾處液壓器,并且裝上了電動儀器,使這根立桿能夠自如地升高、旋轉,演員在立柱上做各種高難度動作表演,再配合舞臺燈光,整個節目清爽自然,如夢如幻。在立桿上運用的現代化科技,使一個傳統的節目創造出一種新的意象和表演手段,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創新意識。
雜技服裝設計中的高科技元素
在現代的雜技舞臺上,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創作人員精心設計和打磨,否則就會讓舞臺演出效果大打折扣。服裝設計亦成為演員雜技技術發揮的重要一環。雜技的舞臺服裝是戲劇、舞蹈及舞臺美術構成的一個部分,但同時又有著自身的獨立系統,它是設計師通過與雜技藝術的融合創造出的藝術,是技術、觀念、材料與現實的綜合體現。雜技服裝設計不僅要精致美觀,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演員充分展現技術,雜技演員要有華麗的外表,更需要服裝去體現演員高超的技術和優美的線條,突出雜技表演的藝術性,提升雜技的藝術高度。
加拿大著名的太陽馬戲團服裝設計模式顛覆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量體裁衣,他們對每個演員的量身定做已不是傳統的用尺測量,而是采用電子掃描等高科技手段進行全身測量,已經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
由于雜技技術、技巧、動作等各方面的限制,雜技服裝在面料的選擇上受到很大的約束。在雜技表演的舞臺上首當其沖的面料便是氨綸。氨綸憑借著面料彈性大、方便表演者的特點,成為雜技技巧表演時服裝面料的第一選擇。但是,氨綸的優點也是其缺點所在,在制作的過程中,給服裝設計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想要在氨綸面料上面設計圖案花紋,必須要先考慮好面料被穿在身上撐開時的花紋的樣子,否則圖案就會走樣。雜技服裝設計師不僅要考慮到雜技演員在舞臺上的感受而選擇面料,更要選擇工藝先進的高科技面料進行制作。現代足球運動員穿著的運動服的面料可以給雜技服裝設計師一個不錯的選擇。足球是一項劇烈的運動,運動員穿著的運動服必須特別注意布料吸濕排汗的功能,同時由于足球運動有大量的身體接觸,所以必須具有高彈性,以防止因拉扯動作造成球衣破損的現象出現。足球服大多選擇含有功能性纖維紡織的布料,這種布料不僅具有高彈性,更有環保快干、吸濕排汗等功能,面料的感覺也更舒適,非常適合雜技的演出特點;設計選擇的服裝布料還可以引用特種印花技術,如金銀粉、珠粉、變光、變色印花等,這種印花技術不容易使圖案變形,變光、變色印花術還能夠增強演員服飾的美感;另外,利用真空鍍金屬膜技術處理面料,使面料具有“后工業時代”的酷感,也可以打造新的舞臺時尚。
作為一項古老而悠久的藝術形式,雜技一直追尋著新、奇、險的發展軌跡,雜技舞臺不可能總是停留在低成本、小制作的舞臺形式上,因為有更好的舞臺呈現形式,有更新的藝術表現手段,觀眾也肯定會被高科技帶來的嶄新舞臺表演所吸引。時代在不斷進步,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地提高,為此利用高科技提高雜技藝術整體綜合表現能力不容忽視,正如廣州雜技團團長曹建平曾說過的那樣:只有將高科技應用到雜技里,雜技才會更具時代魅力,更吸引人,更有生命力。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