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騎車回巴黎
“騎車去巴黎”、“搭車去柏林”、“行走40國”、“在路上”什么時候已經成了全民向往而只有少數人敢為之的生活方式?大家著急忙慌地要離開故土去“遠方”品嘗生活的樂趣、尋找生命的真諦,“遠方”究竟有何方神圣讓越來越多的朝拜者趨之若鶩?
“五年前,我25歲,一個人騎車從青島到拉薩。然后就回到家鄉青島,當了五年所謂的白領,靠譜好青年。猛然一回頭,發現這不是我。現如今,我30歲了,我要再瘋狂一次。有些事兒,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我想趁著自己還騎得動,去完成它。所以,我決定辭職,然后從中國青島騎自行車去法國巴黎。”這是網上一位名叫蘇夷風的網友發布的有關自己于今年7月份騎車去巴黎的一篇博客內容。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拘泥于社會的既定規則。我不反對很多人喜歡從哲學層面出發去過活,比如思考人生的意義從而判斷當下的生活;或長期為個人身份的認定困惑后,決定踏上尋找自我以及生命熱情的旅途。不止蘇夷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背包客通過網絡發布著自己正居無定所的“路上”所聞,成為當下的網絡紅人。他們有的騎車,有的搭車,睡的是車站和民居,而其中的大多數為了踏上如此的漂泊之旅還辭掉了自己在家鄉的工作。我們且不論這幫生活的勇士是單純為了追尋旅途中的風景,還是為了回避現實生活環境帶來的壓力和焦慮,能邁出遠行這一步,是不容易的。
早些年,還在“統招、統報、統配”的鐵飯碗時代,大家到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都由組織決定;后來,白領風光體面地出現在國人面前,多元的文化與信仰激發著大家更強的自我意識;再后來,每年五百萬大學生的就業成了老大難,進入單位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再度成為大部分年輕人的首選。而現在,涌現出大批的年輕人選擇自主創業,讓自己的工作時間可控,而留出更多的精力完成自己周游各地的夢想。當你問旅人踏上旅程的原因,我想相比答出個具體的所以然,還不如讓他舉起行軍水壺高歌一曲《回到拉薩》:“在雅魯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巔把我的魂喚醒,你根本不用擔心太多的問題,她會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但是,如果說這是一場精神洗禮、追求信仰的旅程,那么在到達旅程的終點后,游子們將帶著怎樣的答案歸來?還是就這么一去不返,陶醉在自己尋找精神家園的革命之路上?如果是這樣,不如真的就稱之為騎車“回”巴黎吧。
米蘭·昆德拉曾說,人生其實是這樣一種狀態:永遠逃不出時空的限制,逃不出僅僅屬于人類的思想,愈是想超越,依附于人類身上那無形的枷鎖反而會勒得更緊,叫人難以呼吸。所以,假如你也打算上路,無論是帶著“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中晴云雜云雨”的那份悲情,還是心懷大愛去揣摩人類思考世界的方式,抑或是解個悶兒做回文青拍拍美食和自己個兒——弄清自己這美麗沖動的原因是第一步,這樣才能“回到”你要去的地方,看到你想看到的風景。否則,“遠方”除了遠,真的什么都沒有。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