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壁畫,一次多色彩的展示——首屆中國大同國際壁畫雙年展巡禮
第004窟北周“薄肉塑”壁畫供養飛天(麥積山石窟摹本) 紙本 劉俊琪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壁畫大展——首屆中國大同國際壁畫雙年展,9月26日在山西省大同市揭幕,展期5個月。由中央美院、中國美協、大同市政府聯合主辦的這次畫展,是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首創的以雙年展形式舉辦的國際壁畫大展。
兩個巨大的環形大廳,展出了300多位海內外繪畫藝術家的500多件壁畫作品,與以往壁畫展覽多以圖片為主不同,90%的參展作品均為原作,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豐富多彩的美術大展之一,其中,有中央美院、清華美院、中國美院、湖北美院、廣州美院等10余所全國重點美術高校教師與學生的優秀創作;有大同市華嚴寺、善化寺的再造壁畫,敦煌莫高窟、新疆龜茲石窟和麥積山石窟的古代優秀壁畫復制品;還有來自包括臺灣地區的全國20多個省市的壁畫藝術家選送的作品。大同市還特別邀請了俄羅斯、日本、韓國十幾位藝術家的近百幅作品參加本次雙年展。
現代壁畫:多畫種,多材料
此次壁畫展完全改變了我和其他某些人對壁畫的固有偏見。在我的印象中,壁畫的概念還停留在敦煌莫高窟、克孜爾千佛洞中的古代壁畫上,沒有將那些今日畫在墻上或雕刻在墻上的畫看成是壁畫。
壁畫是什么畫?
“壁畫是依附于建筑,依附于內外墻壁的畫種。”中央美院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孫景波說:“它多表現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達芬奇3位大師的許多名畫都是畫在教堂里的壁畫。
走進首屆中國大同國際壁畫雙年展大廳,一幅幅色彩鮮艷、造型各異的壁畫映入眼簾,這里有素描、國畫、油畫、古代壁畫、雕塑、浮雕、木刻、銅雕、石雕、掛毯畫、漆畫、馬賽克鑲嵌畫、玻璃繪畫、版畫等等。這些畫種都可以變成墻上的壁畫。
郗海飛等合作的絲織壁畫《錦繡中華》,密密麻麻全是綻放的花朵,五顏六色,五彩繽紛,鮮艷欲滴,表達著美,表達著愛,表達著民族的團結、民眾的微笑。這幅畫現收藏在人民大會堂。
黃高裕用兩把空椅子創作的漆畫《關于回憶》,表現時間的無限、人生的無常。看上去像是油畫,而最終卻是一幅壁畫。
有一幅題為《民間藝人》的壁畫,是立體的,墻的上面也即畫的背景是佛龕和佛龕中的佛像,中間和下面是橫著臥睡、蓋著防塵蛇皮袋的大臥佛,在大臥佛的下面,有兩個民工穿著施工服睡著了。古代和現代,佛像與造佛像的民工,人與神,古與今,時空交錯,散發著壁畫的立體魅力。
在本次展覽上,記者看到數百幅壁畫,有表現成吉思汗戰爭、漕運、古代仕女、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等古代題材的作品,也有表現辛亥革命、淮海戰役和當代學生、農民工、現代工廠、石油工人等現當代題材的作品;有表現人物的,也有描繪風景和花朵、草木的;有表現中國題材的,也有表現外國題材的。
壁畫中多數是彩色的,五光十色,燦爛耀眼,而少數黑白壁畫代表著某種莊嚴肅穆、簡單純凈。平面壁畫以畫面吸引人,立體浮雕、木刻及其它立體壁畫則以造型藝術震撼人。
在這里,我看到什么都可以成為壁畫的組成材料。它可以是紙、油畫布、刺繡、絹,可以是陶瓷、木頭、石頭,也可以是漆、丙烯、蛋殼、苴麻、纖維、絲毯,還可以是泥土、大理石、砂巖、花崗巖,甚至是鍛銅、不銹鋼、馬賽克瓷磚、琉璃、玻璃、塑料等等。
透明的《森林城市》就是由塑料做成的,表現李白詩境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則是由纖維編織成的,《公仔柱·跡》是雕在4根方柱子上的陶質浮雕畫,原存放于廣州美院中國畫系走廊的《五蘊》是由5塊木板雕畫上漆做成的,《魚·舞動的光色》用紙本礦物質表現了魚的化石質感和五光十色的輻射力,陳詠琪、許嘉茵等兩位女學生的《游葉》是全手工制造并由燈具設計的。忻東旺的《隊伍》,9個不同穿著、不同姿勢的民工在裝修房子,有坐在架子上刷墻的,有打手機的,還有嘴唇叼著煙的,神態、姿勢各異,生活氣息濃厚。王芳的油畫《花家地往事之六》卻表現了壁畫濃郁的質感和情感。
俄羅斯的壁畫與馬賽克壁畫
這次壁畫展,主辦方邀請了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一些藝術家將壁畫作品帶來參展。其中,來自俄羅斯的壁畫最多,而且一些作品幅寬很大,大到一面墻也放不下,只好將多余的部分折起來放在地上,形斷而意聯。
從俄羅斯來參展的大寬幅壁畫多以表現古代戰爭為主,如《波爾塔瓦戰役》《亞歷山大·涅夫斯克》《庫里擴夫之戰》等等。這些壁畫都表現了恢弘的大場面,金戈鐵馬,長槍如林,一片殺氣騰騰。他們的這類壁畫有一定的裝飾性,剔去了血腥味兒,但透出了一種英雄的勇敢和一種俄羅斯貴族的尊嚴感。
《亞歷山大·涅夫斯克》等壁畫的作者貝斯特羅夫A.K.這次受邀來到了大同,他現在是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教授,最大的特長就是創作馬賽克壁畫。他在彼得堡成立了個人馬賽克工作室,將寫實油畫藝術與城市建筑使用的馬賽克合為一體,將個人夢想與公共環境美學融為一體,俄羅斯的許多地鐵站都留下了他壯麗的馬賽克壁畫。
“我對馬賽克藝術創作有一種沖動。它不僅需要很強的構圖、造型、色彩基本功,還要有很深的內涵,要通過強烈的對比來展現視覺沖擊力。”他如斯對記者說:“俄羅斯地鐵馬賽克基本上都是現實主義作品。但我卻利用馬賽克壁畫,與上帝進行一次次人與神的溝通和對話。”
說到這里,俄羅斯另一位畫家亞赫林O.U.的壁畫《哈摩爾神像》與湖北作者張文輝的壁畫《囚》都有著關于人、神、獸之間的秘密隱喻。《哈摩爾神像》畫面中間是張著兩只大眼睛的人臉,旁邊站著兩個小的獸頭人身的怪物,而《囚》是用五谷雜糧材料制作的,4張動物的臉,中間有一張人的臉,讓人驚恐的臉,像野獸。它們都在表現:人性與獸性在人身上的匯聚,或者說,人的身上存在著神性與獸性二者的矛盾和統一。
俄羅斯壁畫值得一提的,還有列賓C.N.的風景畫,那些白樺林,那些女人,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看上去好像吸收了中國畫的元素。
復制壁畫,古老美學的再現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不少巨型傳統壁畫,尤其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新疆龜茲石窟和麥積山石窟的古代優秀壁畫復制品。
望著一幅幅流瀉著鮮艷的青綠、赭紅、褐黑等色澤的壁畫,望著那飄逸的衣袖、圓潤的臉龐、豐潤的身姿和背景上靈動的白云,讓記者想起我國歷史上佛教的興盛,想起文化的東西雙向交流。復制壁畫復制了釋迦牟尼佛、菩薩、羅漢、佛教故事、因緣故事、經變圖畫、伎樂天、飛天、供養人等等圖畫故事,而且還有大量民間習俗畫,如生產和生活場面以及飛禽走獸等等,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地區歷史生活的場景。
以克孜爾千佛洞為首的新疆龜茲石窟,其壁畫更多地以一個菱形圖案綜合表現動態場景,而敦煌壁畫卻往往以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類似的故事。同時,在手法上,克孜爾千佛洞有印度“天竺遺法”的凸凹暈染畫法和明顯的印度、西方結合的犍陀羅藝術風格,畫面更具立體效果,而敦煌壁畫的風格則多來自中原,平面繪畫居多。從佛像人物上看,克孜爾壁畫帶有西方人、西域人的相貌特征,而敦煌壁畫更多的是中原人特征。地理位置上處于這二者之間的麥積山石窟壁畫,其風格也介于克孜爾壁畫與敦煌壁畫之間。
舉辦這次活動的東家山西省大同市,歷史上曾是中國壁畫留存最多的地區之一,近年來,該市邀請了中央美院的壁畫家來到大同,不斷給華嚴寺、善化寺等許多寺廟再造壁畫,現已達到3000多平方米。
一面面瑰麗的新造復古壁畫墻,使大同這個煤都城市蓬蓽生輝。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