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郁生活氣息和清新藝術品格——吳長江的繪畫創作
澤庫賽馬會上的牧民(炭筆、紙) 2012年8月22日
少年格布(水彩) 2006年4月22日
青藏高原(石版) 1984年
吳長江君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崛起于畫壇的一位有突出藝術成就的藝術家,他是多面手,版畫創作尤為杰出,在水墨畫領域也有所建樹。他的作品以描繪人物形象為主,也畫風景和其他題材。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對具體形象敏感的天賦、由勤奮學習、磨練而獲得的造型基本功,以及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藝術修養。其中,他高度嫻熟的寫生素描技巧,在當代畫壇獨樹一幟,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可和贊許。他在這方面取得的經驗彌足珍貴,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總結。
長期的藝術實踐,使長江懂得,作為畫家,只有用形象的語言才能表現他對自然、對人生的體會和感受,表現自己內心的感情。這形象的語言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由不同的藝術符號組成。大體上說,有具象和抽象的語言兩種。但是,在具體的藝術家手里,這兩種語言的選擇與運用,必須根據自己的性情、興趣、修養和愛好,根據特定創作的需要而決定。而創作的動力則應該是來自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來自由此產生的激情與靈感,而不能靠主觀的杜撰和臆造。也就是說,藝術創作必須是有感而發,藝術家必須要有生活的積累和感受作為創造的資源與基礎。當然,不論用何種方法作畫,藝術家必須經過一定的寫實訓練,寫實技巧應該是造型藝術家的一種基本功。因為寫實的訓練,不僅能練就藝術家的寫實技巧,而且能培養他們心、眼、手密切配合捕捉形象特質的能力,培養藝術家的想象力與創造性。對后一點有些人表示懷疑,認為寫實功夫的培養有礙藝術家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發揮。事實上,即使在平面上如實地表現客觀物象,也同樣需要藝術家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性。現在社會上以及藝術界流行著一種看法,認為寫實是一種落后的技術與手藝,用具象寫實的方法和技巧已不合現代潮流。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具象寫實當然只是一種手段和技藝,它本身并無品格可言,它的品格高低優劣決定于創作者本身的才能與素養。有在美學品位上淺層次的、屬于技藝范疇的具象寫實,也有高美學品位、富有詩性和意韻的具象寫實,其中差異是不言而喻的。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否定或貶損具象寫實藝術的意義和價值,是一些人的偏見。不用說,作為寫實主義畫家,要在寫實技藝中賦予自己的作品以鮮明的觀念和真摯的感情,也確實不易。當前社會上也確實存在不少格調不高和媚俗的具象寫實作品,值得我們警覺。
長江是堅持走寫實道路的藝術家。他認為,在藝術的長河中,寫實的道路并未也不可能窮盡,因為內容無比豐富又在不斷變化著的客觀世界,給寫實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因為人們對現實的感知也不斷在擴展與深化,由此會不斷影響人們的藝術感覺與創造,會賦予寫實作品以新的時代感和新的審美趣味。長江的寫實功夫是通過幾十年的訓練不斷取得與提高的。除了在學校圍墻內的基礎訓練外,主要是通過在深入生活過程中的寫生不斷加以完善。長江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定期到那里去生活,去體驗,去畫素描、速寫,從事藝術創作。他的生活基地是甘肅、青海、四川、西藏高原地帶藏族群眾居住的地方。他先后去那里有數十次之多。他說:“藏族聚居區高原之旅,每次都有新鮮的感受和體會。”他愛那里的山山水水,說自己“在這雄山壯水之中盡情開懷地感受著大自然的力量和它的神奇”。他更喜愛這里的藏族同胞,他們“沒有人為的修飾,率真樸素,充滿野性的活力。在他們強悍的外形里飽含著英武的挺拔之美”。長江還在這里的人物與山水情貌中,體會它們蘊含的精神,領悟其內在的意義,從而使自己的心靈世界得到凈化與升華。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當前我們的“藝術創作缺少內含的張力和淳厚,最重要的原因是藝術家脫離了對大自然的感悟,缺少了用自己的心靈與自然虔誠對話的勇氣所致”。他努力走近這奇妙自然的深處,走向藏胞純樸的內心世界。他作品涉獵的題材很廣,自然景色、生產勞動場面、宗教儀式、民俗節日、寺廟民居……有多至數十人參與、氣氛熱烈的大場面,也有在茫茫原野中少量的人物與牦牛。他專注于西藏題材不是為了獵奇,也不是出于形式美感的目的,而是為“藏民族精神世界中一種永恒的生命活力”所驅使。他說:“我想通過表現西藏人生活的精神性來揭示人類生存的永恒意義。”他在追尋和發現藏族群眾豐富的精神世界奧秘的過程中,也在尋找自己作為藝術家立身的精神之本,并尋找到他表達西藏精神的獨特藝術語言。可以這樣說,這種語言既從客觀世界也從他主觀世界中孕育和提煉。客觀與主觀兩者的有機交融,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這是與藏族同胞的人生理想與宗教觀念在精神上相對應的語言:對自然的虔誠,對真善美的執著,內容與形式的單純和質樸。
對畫家來說,從接觸客觀世界的表象到把握它的本質,到運用藝術手段來進行創造,都離不開感覺。感覺的敏銳性,以及它的清晰性與模糊性(有時需要十分清晰,有時卻需要朦朧與模糊),都為藝術思維與創造提供靈感。在多數情況下,藝術感覺表現為直覺。直覺有時與客觀世界的真實相貌有距離,甚至有明顯的誤差,但是,對藝術思維與創造過程來說,卻是非常可貴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長江的素描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一是有現實的品格,即它們從生活中來,有鮮活的生動感。他筆下描繪的、刻畫的,都是他在生活中尋找到的、經他挑選的“模特”,他為這些對象的相貌、神情和精神所感動、所迷醉。他的作品保持著客觀對象的生動性。與此同時,他不拘泥于客觀對象的外貌,不求面面俱到的逼真描繪,他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對象身上他以為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部分。他大膽地有所強調,有所減弱,畫得相當主觀與自由。客觀與主觀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是一切藝術創造成功的奧秘。太客觀的描寫或太主觀的發揮,過分理性和觀念化的交待或過分感性的鋪陳,不恰當地強調對象的真實或片面追求形式美感,都會使藝術創造喪失應有的品格。長江在長期的生活體驗和藝術實踐中,培養出沉著、穩健的品性,對一切事物有冷靜的、理性的分析。但同時,他始終用藝術家的眼睛與心靈,去體驗、去捕捉生活中閃光的東西。他用眼睛、心靈去記憶,用生動的速寫來刻記這些印象和感覺,敏捷地勾畫人物的形象。幾十年來,他積累了大量的速寫、素描,一方面為進一步的藝術創作準備了珍貴的素材;另一方面,它們本身也是精湛的藝術作品。長江是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來畫這些素描與速寫的,他在這些作品中找到了發揮藝術才能的廣闊空間。他曾經寫過一篇論述速寫藝術的文章,題目是《動感主線》。他寫道:“任何精妙的速寫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速寫作品中體現人物動感與張力的主線十分鮮明。無論用何種造型方法表現對象的美,最令你抒發情懷的首先是所呈現的簡潔、明確的運動線……動感主線與精妙細部的結合,構成了速寫中最具表現力的造型美感。”這些論述既是他的創作體會,也是對他自己作品藝術特色最好的描述。他的素描與速寫中的幾條主線都非常肯定,塊面的基本構架清晰、單純與明確,同時與之相襯映的輔線與細部又相當豐富、微妙。他主要用有變化、有力度的線,有時在一些部位擦、染和敷以些許的色彩,這些手段結合巧妙地運用空白,形成很有特色的鉛筆淡彩。
長江的素描、速寫藝術之所以達到如此境界,除了生活的積累外,是和他的全面藝術修養分不開的。除了對西方素描和藝術造型有很認真的學習和研究之外,他對民族傳統藝術也有濃厚的興趣。他不斷從古今中外的藝術中吸取有益的養料,以豐富自己的創造。由此,他的素描與速寫,堪稱于有獨立品位的藝術創造,在精神與表現技巧上,越來越具有文化品格、民族氣派和個性特色。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銅版畫、石版畫成就。他的版畫作品以寂靜的境象、深遠的意蘊以及迷人的神韻,征服觀眾的心靈。這種藝術感染力的造成,除了精湛的銅版、石版技巧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素描、速寫和鉛筆淡彩打下的基礎。同樣,近十多年來他在中國畫領域取得的成果,也是因為他長期在素描、速寫中思考如何把西畫的線和傳統國畫線的力感、美感結合起來進行的探索,有密切的關系。
濃郁生活氣息和清新的藝術品格,是長江繪畫創作的鮮明特征。勤于實踐和善于思考的他,正在這個基礎上奮力拓展自己的藝術成果。近十多年來,由于他參與學院教學組織和中國美協的領導工作,進一步拓寬了視野、胸襟和提高了修養,他的藝術創作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飛躍期。
我們期待他在藝術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