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浮云遮望眼 使命雙肩氣自華——《民間文化論壇》創刊30周年工作匯報
莫道浮云遮望眼 使命雙肩氣自華
《民間文化論壇》創刊30周年工作匯報
□ 劉德偉(《民間文化論壇》雜志社社長、主編)
座談會現場
《民間文化論壇》的簡要回顧
《民間文化論壇》的前身是《民間文學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是在周揚、鐘敬文、賈芝等老一代民間文藝家的倡導和主持下于1982年5月創刊的,是我國唯一一家國家級的民間文藝學的學術期刊。
創刊30年來,《論壇》在引領學術思潮、推進學術研究、培育學術新人、催生學術成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刊載了一大批思想性、學術性俱佳的民間文藝論文,記錄了民間文藝界的重要學術活動信息,團結了一批民間文藝領域研究專家,推動了民間文藝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
今天,中國民協和《論壇》編輯部隆重紀念《論壇》創刊30周年,有著重要意義。
30年三個發展階段的總結
《論壇》30年大致分3個階段。一是精耕細作的18年(1982-1999),二是努力探索的8年(2001-2004-2007),三是改革發展的4年(2008-2012)。
一、精耕細作的18年
1982年5月,《民間文學論壇》誕生于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它的發刊,是思想解放運動在民間文學學術領域里一個標志性的重要成果。應該說,整個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論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以民間文學為研究對象,兼及與民間文學相關的民間藝術和民俗事象,推動了我國民間文學理論學術研究和學科建構。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第一,努力體現辦刊宗旨,全面推動我國民間文學的理論學術研究,建構馬克思主義的民間文藝學理論體系。繼承和發揚“五四”以來我國民間文學研究的優良傳統,創建、運用和引進一些新的、適宜于中國文化土壤的學術理念和方法(如田野調查與參與觀察、比較研究、接受美學、原型理論、整體研究、歷史詩學、系統論、類型學說等),不斷開拓研究新領域,大大推動了我國民間文學的搜集和研究工作。
第二,通過召開學術會議(如1985年5月在南通召開的“田野作業與研究方法座談會”、1986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青年民間文學理論座談會”、同年5月在上海召開的青年理論工作者“方法論的思考與探索”)、座談會、培訓班,開展學術討論(如1985年“關于社會主義時期民間文學特征問題的討論”、1987年5月在湘西召開的“民族文化與民間文學座談會”、1988年3月召開的全國民間文學基本理論學術研討會、1989年召開的“民間文學集成工作筆談”等),以及創辦函授大學等多種方法,培養青年民間文學學術研究隊伍。
第三,舉辦“銀河獎”評選活動,評選出刊物上發表的優秀理論文章,做到有所提倡,有所鼓勵,有所引導。第一屆“銀河獎”經過一年的準備,于1986年初揭曉。楊堃《論神話的起源與發展》、烏丙安《論中國風物傳說圈》、林河與楊進飛《馬王堆漢墓飛衣帛畫與楚辭神話南方民族神話比較研究》等3篇論文獲一等獎;袁珂《古代神話的發展及其流傳演變》、張振犁《中國古典神話流變初議》、龍海清《槃瓠神話的始作者》等9篇論文獲二等獎;潛明茲《神話與創世史詩小議》、涂石與涂元濟《從神話看“九”字的原始意義》等23篇論文獲三等獎。
第二屆“銀河獎”于1989年9月在大連舉辦的第一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揭曉并頒獎。劉堯漢《論中華葫蘆文化》、葉舒憲《英雄與太陽——〈吉爾伽美什史詩〉的原型結構與象征思維》、馬昌儀《文化英雄論析——印第安神話的獸人時代》等16篇論文和調查報告獲獎。這次評獎按得票多少排列,不分等次。
經過兩屆“銀河獎”的評選,評選出了20世紀80年代在刊物上發表的優秀民間文學論文和調查報告,這些論文不僅代表了《論壇》的學術水平,也能夠代表中國民間文學界在那個時代的理論水平。
1982年10月26日,《民間文學論壇》在北京召開全國民間文學骨干經驗交流大會。圖為與會代表合影。
1986年5月7日,《民間文學論壇》編輯部邀請全國部分青年民間文學理論家在北京召開座談會。
11月1日,出席《民間文化論壇》創刊30周年學術座談會的代表合影。
二、努力探索的8年
從2000年開始,伴隨著報刊改革的步伐,《論壇》也經歷了一些動蕩和起伏,包括推出旅游版、產業版等嘗試,但是學術研究一直是《論壇》的主旨和主線。2004年6月在學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論壇》恢復學術版,并以搶救、整理、研究中國民間文化為宗旨,其內容以民俗學、民間文學研究為主,兼及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3年多時間里,編輯部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措施,在作者隊伍建設、刊物的學術規范性、刊物的前沿性、強調田野調查并關注民間文化基本理論、海峽兩岸及對外的學術交流、對“學術新秀”研究成果的重視等六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保證了《論壇》的學術方向,為論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改革發展的4年
因為多種原因,刊物于2008年休刊一年,經歷了艱難的調整、整頓時期。2008年末,在劉錫成先生等老中青三代學者的呼吁下,在協會分黨組的有力領導和支持下,經過艱苦努力,《論壇》復刊。復刊后的《論壇》所涉獵的學術視野和領域更加廣闊,民間文藝學、民間文化學和民俗學仍然是我們的三大學術支柱,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民間文藝的搶救與保護研究、民間文藝繼承與弘揚的理論和實踐、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研究等等內容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學術對象。
復刊近5年來,《論壇》重新起步,在恢復中發展,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第一,必須充分依靠中國民協的資源優勢,仰仗老一代民間文藝家的經驗和閱歷,努力使論壇站在較高的學術平臺上。我們采取了聘請特約主編、特約編委、特約欄目主編的做法,聘請劉錫誠、陶立璠等老先生為特約主編,為論壇把關,同時正在和民間文藝學的重要學科帶頭人商洽,請他們做論壇的特約欄目主編,努力使論壇成為民間文藝學術研究的引領者。
第二,雜志的內容與時代發展密切結合,與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緊密相關;特別注意推出在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搶救和保護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比如,對苗族史詩《亞魯王》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推介等。
第三,努力推動地方地域民間文藝研究發展。比如,2009年參與主辦了中原神話研究(盤古文化論壇),并開辟專欄連續多期刊登相關論文。
第四,努力做到堅持學術性第一,堅持論文的原創性,努力擴大作者隊伍,豐富稿源。2008年以來,《論壇》積極關注、參加和報道民間文藝界的有關學術活動,并與中國社科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開展交流活動。論壇編輯相繼參加了在北京、南京、濟南等地舉辦的國際國內高端學術研討活動,并與協會各部門密切合作,征集到了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豐富了稿件來源。
今后工作的規劃和設想
基于目前國內民間文學理論期刊已經鳳毛麟角的現實,《論壇》的目標是:突出特色,填補空白,占領學術制高點。其定位是以民間文學理論為主,民間藝術和民俗學理論為輔的高端學術性期刊。
從2013年第一期開始,我們將采用新的版塊設置和欄目結構,擬設欄目包括:搶救與保護、民間文學研究(含史詩、神話等專題)、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探究、古村落研究、唐卡探微、民間手工藝傳承與保護、民間表演藝術研究、傳統節日研究、民間文藝著作權保護、民間文藝學術動態與交流、青年學者之窗,以及增設學術著作評論和學術文摘欄目,增加學術信息含量,使論壇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呈現給社會。
實行特約專欄主持人制,聘請本專業的頂級學者擔任。恢復民間文藝論文“銀河獎”的評選,擴大刊物的影響力。重新出版和制作刊物30年電子版合訂本、紙質合訂本。將《論壇》30年內容納入《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扎實推進《論壇》雜志社制度建設、人才建設、作者隊伍建設、發行體系建設等。
以上是對論壇30年作的簡要回顧總結,以及對今后工作提出的初步設想。在分黨組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通過艱苦的努力和扎實的工作,讓《論壇》浴火重生,鳳鳴于天!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