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元氣在民間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對于作家而言,這是一個信號:有必要扎根于泥土,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加以消化吸收,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才能真正地繁榮文學藝術。這中間,民間文學的價值應該受到特別的關注。
梳理現當代文學史上那些成績突出、影響巨大、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典文本,都會發現民間文學清晰而美麗的身影,而有些作家本身就是民俗學家。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民間文學最直觀的基因圖譜。
列舉被民俗、民間、民族特色等所成就的優秀作家,是一個絕對豪華的陣容。魯迅與魯鎮、沈從文與湘西、巴金與大家族、老舍與北京市井、趙樹理與山藥蛋、孫犁與白洋淀……最近的舉例,就是莫言了。
瑞典文學院給莫言的頒獎詞抓住了要害:莫言的作品“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這個概括是準確的。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充滿了民俗元素,他的多數小說有著鮮明的民間文化特色。
莫言曾說,有一次跟臺灣作家交流,談起童年時代讀了什么書,大家都說《紅樓夢》之類的文學名著,莫言卻說自己只是聽了無數稀奇古怪的民間故事,曾經有些遺憾,如今才知道,民間故事對于一個作家的成長,與文學名著相比,并不是一個高下和大小的問題,而是可以并舉共存的文學的兩個翅膀、左腳右腳。
莫言的小說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來自民間文藝的影響。他重視故事性和傳奇色彩,他感受事物的方式,他對于色彩、氣味、聲音的敏感,他的善于把人之五官感受混合、交叉表達的習慣,都給人新鮮的感受。這就是他為什么讓人覺得有些日本“新感覺派”的影子,又有一點“自然主義”,到最后又有了“魔幻現實主義”特質的主要原因。
關于他是否接受了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至今是個懸案,莫言分辯道:“如果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那么在中國的民間早就有了。”善于把現實與夢境、寫實與想象、歷史與當下相混合的“穿越術”,是莫言的強項,也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主要特征。
不僅如此,莫言在最初的幾個小說單行本里,比如《紅高粱》,還把心靈手巧的母親的剪紙作品,作為圖書的插圖。莫言對母親的崇拜和贊嘆,可見一斑。莫言說,母親從小支持他讀“閑書”,只要他有要求,不論多么困難,母親都設法滿足。比如《封神演義》、《三國演義》等等中國民間可能找到的圖書,莫言都是在10歲之前閱讀了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在中國廣為流傳,莫言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青睞,是其生動的注腳。有人認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中國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證明,這是比較精辟的分析。因為綜合國力的提升,至少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更多關注。一個在國際上毫無話語權的積貧積弱的國家,很難讓別人留意自己的文化。所以說,從中國民間文學的土壤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莫言作品能夠引起西方世界的正視,并且得到了正面評價,的確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至少西方世界評判中國文學的心態,相對端正了一些。
(作者單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編輯:偉偉)
· | 當代文學地理學與本土經驗 |
· | 傲慢與偏見:文學的雅俗之變 |
· | 這一代文學的表述 |
· | 在文學的路上重新出發——“魯十九”學員代表畢業發言 |
· | 文學變了,還是讀者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