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導演怎就成了“水軍都督”
“你見,或者不見,我就在那里,謾罵喧囂;你看,或者不看,分就在那里,不公不正。”這兩句“歪詩”恰如網絡水軍的真實寫照。日前,電影導演陸川承認雇傭網絡水軍保護自己的新片《王的盛宴》不被競爭對手的水軍給“滅掉”,此事曝光,輿論嘩然。曾幾何時,網絡水軍成為電影營銷的一支暗黑力量。網絡水軍,據百度百科詞條解釋,是網絡最近衍生出的一種新職業,以注水發帖來獲取報酬。每部熱門電視劇、電影上映之時,就有人在網絡上發帖招募水軍,攻擊或贊美該劇。陸川指出了自己的水軍與一味“黑”他人的水軍不同,自己的水軍主要是“潑白水”,找補回對手水軍對《王的盛宴》的無端惡意中傷,同時堅持絕不抹黑他人的底線。這不禁讓人納悶,堂堂電影導演怎就成了“水軍都督”?
其實,網絡水軍在很多商業領域都被廣泛應用,正如百度百科上所介紹的,網絡水軍在發揮正面作用的同時,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它可以幫助幕后的商業企業,迅速地炒作惡意信息并打擊競爭對手(網絡打手),也可以為新開發、新成立的網絡產品(如網站、論壇、網絡游戲等)提高人氣、吸引網民關注和參與。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商品,自然也不例外。同時,電影因為自身的文化屬性,口碑顯得更為重要,如觀眾進了影院,不管好不好看,都不可能退票;即使是一部制作精良的電影,也有可能因為類型不對口,而不討一部分觀眾的喜歡。因此,出于電影自身的特殊性,在映期內盡量地整合口碑,引導觀看輿論顯得至關重要,自然而然,網絡水軍的重要性在某些發行方、制片方乃至導演眼里,也就非比尋常。不僅《王的盛宴》,《一九四二》等電影也遭到水軍抹黑。
然而,雇傭水軍真的能提高電影的票房嗎?能提高到什么程度呢?隨著電影市場的細分和縱深發展,觀眾的口味、文化自覺度越來越高,微博、豆瓣、時光網上水軍刷分用的新注冊賬號都難逃網友的法眼,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僅僅看影片在上述網站的評分,還更關注這些打分人員的構成,水軍赤裸裸地刷分,可能造成觀眾的逆反心理,事與愿違。對于看什么無所謂,純粹去消費電影的觀眾,這種不確定的因素就更多,一張吸引眼球的海報或者大牌明星可能都比這些水軍的帖子更有吸引力。
事實上,并無明顯的證據證明網絡水軍的幕后指使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票房。打分的制度、網上論壇的火爆為水軍的滋生提供了溫床,但也說明觀眾對影片口碑的重視,今年北師大推出的“中國都市影像消費生態研究報告”中也提到了口碑的至關重要。有的片方黑掉他人的片子,無非為了間接提高自己的口碑,但這既不合法,還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要解決網絡水軍的負面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對于片方,歸根結底還是要拿好片子說話。此外,配套的打分制度和引導機制也很重要,比如豆瓣、時光網等影評重鎮應大大降低新注冊賬號的打分權重;同時還應采用對應的技術手段屏蔽掉水軍的評論;而且影評界需要更多專業的、客觀的、負責的、多元的職業影評人出現,作出公正的影片評價和對觀眾的積極引導。而這些,都是為了避免讓更多的導演淪為“水軍都督”。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