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改編的新啟示
“現在很多劇團都在搞現代戲、新編歷史劇的創作,然而往往對傳統戲這個家底的關注和發揚光大是不夠的。”12月6日,浙江紹興縣小百花越劇藝術傳習中心的新編越劇《貍貓換太子》榮獲了“中國戲曲學會獎”。中國戲曲學會會長薛若琳在隨后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上肯定了該劇對傳統戲做到了創新性的繼承。新編越劇《貍貓換太子》由楊曉青導演,李莉編劇,二度梅獲得者吳鳳花主演。與會戲曲界30余位專家認為,這臺戲作為新編越劇的成就是全方位的。
啟示之一是文本改編灌注時代精神。新編越劇《貍貓換太子》根據傳統連臺本戲改編而成, 京劇等多種地方戲均有改編本。劇本講述了北宋宋真宗年間,劉妃為爭皇后大位,用貍貓偷換李妃所生皇子的宮廷故事。據戲曲理論家王蘊明介紹,“新中國誕生前的連臺本戲,多達三十六本,系根據清人小說《三俠五義》改編。”
新編越劇《貍貓換太子》沿用了原有故事框架,但有全新的藝術處理:在主題立意上,過去這類題材主要表現忠奸斗爭,即忠臣保護大宋朝,奸臣斷送大宋朝。改編則集中體現了正義與邪惡的斗爭,這樣,就拓寬了這個題材的主題意蘊,包孕了時代精神。全劇結構也有新意。薛若琳總結為兩點:“一是開場劉妃與郭槐下毒計,將一只貍貓剝皮并斬去尾巴裝入膳盒中,換了李妃生下的太子。接下來,陳琳要保護太子,將太子裝進皇上送給八賢王壽禮的膳盒中。兩次出現膳盒,前后呼應,這是劇作家李莉的獨創,表現了寫作布局的機巧。二是陳琳去冷宮探望李妃,借機講‘趙氏孤兒’的故事,這種隱喻頓時使李妃明白了,原來她當初所生的太子沒有死。這樣的細節鋪排,增加了戲劇的可看性,成為劇作家的神來之筆。”
主演吳鳳花飾演陳琳,她的體會也是“由原來的講故事變成現在以人物帶動故事發展”。為了彰顯伸張正義、鞭笞邪惡的主題,劇作刪除了諸多枝蔓,緊緊圍繞劉、李二妃誰先生太子、誰為皇后的爭寵爭位展開,作為新作的主人公,太監陳琳一開始就置于矛盾斗爭的漩渦之中,而且由原著的被動受命改為主動介入。評論家康式昭認為劇中寇珠棄嬰、冷宮見母、寇珠觸柱、火燒冷宮情節環環相扣,流暢簡明。
啟示之二是嶄新的舞臺呈現。評論家孫豹隱認為,新版越劇《貍貓換太子》的成功體現在其整個創作主體(編、導、演、音、舞)的全面出新上。導演循跡寫意的戲曲美學原則,實現了一次由傳統寫實風格走向寫意風格的華麗轉身。如“拷寇”一場中,陳琳、寇珠、劉妃、郭槐四人的心靈獨白,體現了編導承古求新、虛實相生的創作理念。另外,該劇的舞臺美術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表現力。矗立舞臺周邊的數根龍柱表征了皇宮的威勢,又為演員表演留出了足夠空間。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蔡體良認為,該劇舞美總體格局簡約,主體樣式鮮明。
啟示之三是塑造不同于傳統越劇小生行當的新藝術范型。陳琳在京劇中是以老生應工,吳鳳花的舞臺形象卻另有特色,在小生儒雅的扮相中充盈著武生的英俊和老生的沉穩,唱腔有小生的清爽亮麗,又有老生的寬厚蘊藉,創造了不同于傳統行當的一個新藝術范型。戲曲理論家龔和德說,吳鳳花稱得上越劇界極為少見的文武小生。她是范瑞娟的弟子,唱腔上保持著范派的文雅、純樸和真摯,但由于她的音色較亮、音域較寬,還是唱出了特色。她不以風流倜儻取勝,卻有一股清剛之氣,能夠扮演一些超出書生、才子范圍的新鮮角色。
戲曲理論家曲潤海說,觀眾、演員、劇團都喜歡看、愿意演從傳統戲整理改編過的戲,這樣的戲好聽好看有玩意兒。現在的劇作家好多人不愿意做改編的工作,很難體恤劇作者特別是改編者的辛苦,看不到成功的改編無疑也是一種創作,而有的空洞的原創的作品,囿于一地一團,沒有更多的劇團實踐、磨煉,很難成為保留劇目,總是短命,更談不上被移植演出和改編了。他認為浙江“小百花”新版《貍貓換太子》取得了傳統戲改編的新成果。
(編輯:偉偉)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