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與回憶的一年
北京人藝一甲子
6月12日,北京人藝迎來了甲子之壽。所謂60年一甲子,回眸北京人藝走過的60年,是首都劇場大幕數萬次的開合,是藝術家們鬢邊的華發,是幾代觀眾的掌聲和關注,是上百個戲劇藝術精品和經典的誕生……北京人藝已經成為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標志、一座豐碑、一座巍然的藝術殿堂。她從豐腴的生活大地中汲取營養,從中外各種戲劇理論和流派中淘取金沙,創造出屬于自己、鮮明而獨到的演劇風格:“京味兒”現實主義,“京味兒”是呈現方式,其內核則是現實主義的表達方法。
從全年21部大戲、232場演出到劇院東擴建設新劇場、人藝舞美、創作基地,再到十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人民的藝術》在北京電視臺多個頻道播出,為慶祝建院60周年,北京人藝為喜愛她的觀眾獻上了一份又一份厚禮。尤其是北京人藝時隔24年后重返上海巡演,引爆了轟動一時的“人藝現象”。而新戲《甲子園》匯集了北京人藝五代演員的“五世同堂”,從中我們看到了北京人藝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部戲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一部戲本身的意義,這個劇組就是一種象征,象征著北京人藝精神和人藝風格的薪火相傳,像接力棒一樣,一代代傳承下去,守住中國話劇的現實主義之魂,讓中國話劇在喧囂浮躁的娛樂時代中“不媚俗”,讓“戲比天大”的虔誠精神60年不變。
小劇場話劇30年
2012年,是中國當代小劇場話劇誕生30周年。1982年,林兆華創排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開辟了話劇的一個時代。30年前發軔的小劇場話劇,如今已是國內各大城市中話劇市場的中堅力量。據統計顯示,北京至少有300個劇團活躍在各個劇場,小劇場總量突破30個,年均市值突破1.5億元。而在上海,小劇場話劇的“鐵桿粉絲”逾10萬人。
臺上是“80后”演員,臺下是“80后”“90后”觀眾,這已經成為小劇場話劇中常見的景象。觀眾的年輕化正是小劇場話劇的“活力之源”??上仓?,一些小劇場話劇粗制濫造,或全盤照抄熱門影視劇,呈現出“低創作投入、低藝術質量、低道德水準”的“三低”狀態的現象,令人擔憂。
不過,進入“而立之年”的小劇場話劇,正因為“80后”“90后”們的登場而呈現新意。他們正在接過林兆華、孟京輝的大旗。今年京滬舞臺上最“火”、最“神”的一部小劇場話劇《驢得水》就是“80后制造”。該劇層出不窮的幽默諷刺令觀眾常常笑出眼淚,劇中呈現的凝重現實和人性黑暗也幾乎讓人窒息。我們真切期待更多這樣“洗滌心靈喧囂、喚醒戲劇良知”的小劇場話劇面世。
大師謝幕德藝留芳
2012年,對于戲劇界而言,名家遠去的腳步似乎來得匆忙了一些,不禁讓人油然心生一種眾星隕落之感。
6月30日,以小角色書寫大人生的“龍套大師”黃宗洛在京病逝,享年86歲?!芭胄□r成大師一生淡然仿佛仍在茶館,演龍套施重手從來嚴謹不曾偷著找樂”,成為了對黃老一生最好的寫照。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8月6日,著名劇作家李龍云因胰腺癌在京逝世,享年64歲。李龍云是中國當代戲劇史上重要的劇作家之一,曾創作《小井胡同》《這里不遠是圓明園》《荒原與人》《正紅旗下》《叫我一聲哥,我會淚落如雨》《萬家燈火》《天朝上邦》三部曲等戲劇作品。其中,《荒原與人》于1988年獲曹禺戲劇文學獎。
11月8日,被譽為戲劇界“領隊”和“火炬手”的李默然因病在京逝世,人們無限懷念這個為大家塑造了《報春花》中的李健、《夕照》中的老畫家甲澤、《甲午風云》中的“鄧大人”等一系列人物眾生相,并在其表演藝術上創造了獨特的“李默然風格”的表演藝術大家。
12月21日、22日兩天,對于梨園行來說,更是讓人扼腕。兩天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派藝術杰出代表張學津和京胡泰斗、梅蘭芳最后一任琴師姜鳳山兩位前輩大家先后離開了我們。
演員、編劇或是琴師,無論臺前還是幕后,大家的離去,總是令人唏噓。緬懷追思這些藝術大家,學習他們為民服務、德藝雙馨的高尚境界,學習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擔當精神,他們必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話劇《甲子園》劇照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