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老貓經”的中國范兒
音樂劇《貓》中文版劇照
“喵星人”是哪國人?當音樂劇《貓》中文版在國內再掀熱潮的時候,曾經寫下《荒原》的英國詩人T·S·艾略特又一次走近中國觀眾。這一次,撞擊中國觀眾心靈的不是那種絕望的詩篇——“四月最殘忍,從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雜著/回憶和欲望,讓春雨/挑動著呆鈍的根”,而是浮動著生機的美好吟唱——“清晨,閃爍露珠的晶瑩/一朵枯萎的玫瑰/玫瑰也會凋零/好像葵花/我轉過臉兒朝向東方/翹首盼望太陽升”。
從兒童詩到音樂劇
“杰里科、杰里科……”舞臺上的杰里科之貓興奮地群舞著,唱起節奏明快的《杰里科之歌》,唱詞中不斷重復著對自我身份的標識之詞“杰里科”,用簡潔的詞語夸耀自己的能耐、釋放自信的能量,讓破爛不堪的垃圾場飛揚快樂的氣息。
就如同“杰里科”的不斷重復一樣,音樂劇《貓》從1981年上演以來,在全世界已經創下若干個“最”:倫敦上演時間最長、美國戲劇史上持續巡回演出時間最長、音樂劇歷史上最成功的劇目等。這本是艾略特為兒童創作的一首詩作《擅長裝扮的老貓經》,并不具備戲劇情節和張力,但在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筆下卻成為悅耳動聽、想象奇特的音樂劇。
盡管《擅長裝扮的老貓經》已經刻畫了各種各樣的貓:迷人的貓、優雅的貓……但是,真正讓《貓》留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那首著名的《回憶》卻是艾略特未曾出版的作品。魅力貓葛麗澤貝拉的詩過于憂傷,不適合放在《擅長裝扮的老貓經》中——這是艾略特留給讀者的理由,但是韋伯卻被這首詩所包含的音樂感和戲劇想象所深深吸引,使這首詩成為音樂劇《貓》的靈魂。
午夜月色下,在一年一度的杰里科貓族的舞會上,領袖貓要選取一只貓上九重天。貓族里的風云人物都聚齊了,競相講述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可是誰會獲得新生呢?音樂劇中,領袖貓的威嚴、搖滾貓的性感、性感貓的柔媚、溫柔貓的可愛、小偷貓的逗樂、魔術貓的神奇,都充滿天真爛漫的想象,既能走進兒童的世界,又能讓成人放飛身心。
但復雜的音樂、多變的動作、眾多的角色,對音樂劇的舞臺監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劇靠音樂來推動,因此,舞臺監督要懂樂譜、會看總譜,根據音樂變化給音響、燈光、舞臺各個部門發指令,他還要懂導演所有的調度、變化、走位。”亞洲聯創總經理田元表示,做中文版世界經典音樂劇,有利于促進對中國音樂劇人才的培養。
含蓄內斂的中國《貓》
正是由于亞洲聯創的勇氣和熱情,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在中國成功演出。自那以后,人們開始期待一部部世界經典音樂劇進入中國。不出國門,就能感受到音樂劇跳動的音符、炫美的舞臺和具有爆發力的舞蹈,而《貓》的引進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從音樂劇的生產鏈來看,版權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第一關”。幸運的是,亞洲聯創以較低的價格拿到了《貓》的版權。之后,制作和營銷成為決定中文版《貓》生死的關鍵。據測算,《貓》要在演出百場后才能真正盈利,“如何讓中文版《貓》具有上演百場以上的生命力”,成為亞洲聯創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
從打算做音樂劇開始,亞洲聯創就重視引進和建立音樂劇的國際產業化標準。就音樂劇在中國號召力不夠這一現實問題,公司也有對策——讓人才推動音樂劇、讓音樂劇鍛煉人才。中文版《貓》的前期演員招募工作,不僅調動了國內外很多聲樂愛好者的積極性,而且形成很強大的媒體輿論攻勢,讓劇未亮相,“聲名”先傳播。
從上千名應征者中選拔出35名演員,并非易事。中方導演劉春留著長長的頭發,他一談到演員招募卻不是長發飄飄那種愜意的心情。“這個人群是很復雜的,有從海外留學回來的,有本土畢業的學生,有些從事過歌劇。選取的過程也很繁復,《貓》需要特別專業的舞蹈。最終,演員要在舞蹈和演唱之間達到一個平衡。”
對于這些學音樂劇或者有志于音樂劇的年輕人來說,參與《貓》的演出就是進入自己的藝術天堂,在天堂里感受訓練的痛楚和收獲的果實。盡管魅力貓、搖滾貓、性感貓等,由于中國人含蓄內斂氣質的影響,角色沒有在舞臺上展現出如英文版演員身上的那種滄桑、狂肆、妖媚,但擋不住的青春活力和用心的演出,還是讓中文版《貓》的魅力在中國舞臺上得到綻放。
包容語言障礙造成的不完美
和《媽媽咪呀!》中的流行樂不同,《貓》的音樂風格多變,混合著瓦格納、斯特拉文斯基、爵士樂等諸多音樂元素,對音樂總監、演唱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不僅如此,原劇中舞蹈動作與唱詞、音樂的同步關系,由于語言的差異,翻譯時需要調整,也需要觀眾接納演唱中的某種“怪異”。
劉春提及“open up enter in”這句話,中文的貼切翻譯是“去打開,去探尋”,可是外方導演會有自己的看法,然后就會在一起探討很長時間,最后互相妥協,唱詞中的文化隔膜總是需要盡最大可能去除掉。在“本土化”方面,中方團隊加入一些中國元素,如“烤鴨”、“小籠包”等詞匯,讓中國觀眾更覺得親切。
除了音樂、舞蹈之外,能夠讓觀眾忽略演唱中不完美的小瑕疵的是精美的造型。據制作方介紹,目前英國原版公司在全世界授權制作《貓》劇服裝和假發的地區屈指可數,中國是其中之一。
音樂劇《貓》的造型是世界仿生造型設計中的經典范本,30遍漂染、5遍染色、特殊蒸制等56道工序,全部手工打造從人變貓的神奇裝備,中間任何一點失誤都要廢棄布料,重頭來過。服裝廠甚至請來藥劑師做出精密的配料方案,最終保證了完美的染色效果。
肥嘟嘟的加菲貓、光溜溜的暹羅貓,其中每一只貓的形象都能和現實中的貓一一對應,臉上有寫實的彩繪圖案,頭上粘貼了毛發和耳朵,再加上仿真的緊身服裝,貓的形象栩栩如生。演員們的頭套最多染了10多種顏色,最少的也有3種,每一縷假發都是用針一根一根地在網底上鉤織出來的。因為演員們的巡演周期長,既要唱又要跳,動作大、出汗多,因此制作團隊特地選用了耐磨耐洗且透氣性極好的材料來制作假發的網底。
上座率從75%到80%的跨越
從《媽媽咪呀!》到《貓》,田元作為亞洲聯創總經理,心里的負荷都外化成白天黑夜的努力,她帶著一個40多人的團隊,用青春去創造中國音樂劇的未來。
“我們去年推出的中文版《媽媽咪呀!》在全國演了191場,中文版《貓》會演162場,中國的音樂劇市場空間很大。”田元對未來充滿信心,但是也講到及時調整策略的重要性。亞洲聯創有非常精確的盈虧平衡表,在中國本土市場,一部非原創的制作戲需要上演200場左右才能達到盈虧平衡。考慮到去年《媽媽咪呀!》有時單場的銷售率不是很高,最低時,廣州是74%,北京是70%,上海是78%,今年在《貓》的推廣上希望能提高單場銷售率,這樣也能節省成本。
“如果上座率提高,減少演出場次,我們的人員、場租、設備租賃、市場推廣等的花費都會減少,這樣其實更加合理和經濟。演出162場就需要每場上座率達到80%,雖然80%和75%從人數上看相差不大,但是如果沒有達到80%,我們其他地方的場次就要去彌補這5%,這可能給我們的同事帶來很大的壓力。但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往前走,包括運營方式、操作方式,每一年都要更加成熟,更加商業化、市場化。”田元說。
截至今年2月3日,中文版《貓》的首輪演出將宣告結束,亞洲聯創所積累的市場經驗和音樂劇人才在不久的將來必將產生積極的作用。中國原創音樂劇市場的勝利何時才能到來呢?除了憧憬,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讓產業充滿活力,讓人才能找到得以生存壯大的土壤。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