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樣化與全球化的新走向
>>迄今為止的“全球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別名,是自“地理大發現”和西方工業革命以來持續推進的,由西方主導的全球資本主義化,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文化價值觀的普遍化。
“文化多樣化”是世界文化的原生形態,是人類文化恒久而普遍的特征。千百年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構成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圖景。然而,當前工業文明時代的文化溫情遭遇工業時代的冰冷機器,當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大有抹平人類文化差異、重塑人類文化面貌的趨勢時,世界各國不得不面對其中所包含的巨大文化代價、經濟挑戰和政治風險。
正是“全球化”使文化多樣化的價值與意義日益凸顯。因之,如何看待全球化,成為我們理解文化多樣化的理論旨歸與現實關懷的重要前提。
迄今為止的“全球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別名,是自“地理大發現”和西方工業革命以來持續推進的,由西方主導的全球資本主義化,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文化價值觀的普遍化。與此如影隨行的,除了民主、自由貿易等美麗說辭,還有剝削、壓迫、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而后者恰恰是“資本”無法改變的特性,是迄今為止的全球化無法改變的本質特征。自20世紀末以來,在美國強勢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主導下,全球化蒙上了濃厚的美國色彩,美國文化的咄咄逼人及其所造成的世界文化的單一化、趨同化傾向,對人類文化多樣化構成了巨大挑戰。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文化多樣性公約》,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作為對文化全球化的抵抗,文化多樣化在理論層面上確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肯定不同文化表現形式的獨特性與合理性,強調不同族群文化之間的平等與彼此尊重。其理論價值和意義在于:唾棄了持續幾個世紀的西方文化中心論,批判了把西方文化價值觀當做普遍真理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在現實層面,文化多樣化一方面體現為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涵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本土化反抗,另一方面體現為對民族、區域和本土文化遺產的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如火如荼,就中國經驗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深入持久,成績斐然。文化多樣化的理論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全球化的負面效應。
誠然,作為一種深刻的社會運動,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在其負面效應之外,在學者所謂的“創造性破壞”中,我們也分明看到了全球化的積極意義,諸如它所帶來的史無前例的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對人類文化創新能力的催生、對文化民族性的重視等等。
然而,僅僅止步于對現有全球化模式本身存在的兩種面向——正面和負面價值、積極和消極意義的探討是不夠的。思考全球化的未來走向,追問另一種具有不同性質和目標的全球化模式的可能性,對人類社會有著更為根本的現實意義。19世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對“世界文學—世界文化”有過頗具時代感的暢想,然而,他們筆下的“世界文化”與今天的經濟與文化的全球化卻大異其趣。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內,以霸權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為依托的全球化,充斥著剝削、壓迫、不公正和不平等現象的全球化,理應受到深刻的質疑和批判。
今天的世界,經歷了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洗禮,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言,“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那種以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情與文化價值觀為本位的全球化正在面臨挑戰,某種真正平等的、和諧的全球化模式的構建理應提上國際社會的議事日程。只有積極健康的全球化模式和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才能為真正的世界文化多樣化提供一個可靠而穩定的歷史平臺,才能與世界文化多樣化共生共榮,相得益彰。
今天的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并與國際社會一道,反對霸權主義,共同營造“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國際秩序。中國所走的道路,正向世界揭示著某種新的發展方向,成為全球化未來走向中的積極因素。今天的中國,尊重、倡導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化,并依靠這一戰略性文化語境與基本文化立場,不斷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在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同時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這一基本的文化立場中,包含著當代中國的雄心與壯志,包含著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包含著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光榮與夢想。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