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與“建”——許鴻飛的意義
月光下(翡翠)
四喜(翡翠)
魚女(翡翠)
吻(銅)
許鴻飛 廣州雕塑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廣東省美協理事。其代表作“胖女人”系列享譽大江南北,深受藝術評論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2008年4月,其作品《快樂的勝利》確定入選參加國際奧委會主辦的第三屆奧林匹克體育與藝術大賽全球評獎活動;并作為唯一一位與其他30個國家的雕塑家競逐該大賽獎項的中國雕塑家代表,其作品由國際奧委會收藏。除此之外,其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并在各地展出。
“平民史詩——許鴻飛雕塑展”
策展人:羅一平
主辦: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 廣東美術館 中國《雕塑》雜志社
承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廣州雕塑院
學術主持:梁江 宋偉光 展覽統籌:方旭東
展覽時間:3月28日至4月6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
雕塑家許鴻飛的作品個展將晉京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這是值得祝賀的一件藝壇盛事。在我的印象中,廣東雕塑家到北京開個展的并不多見。加上許鴻飛現任廣州雕塑院院長,策展人羅一平則為廣東美術館館長,這樣一個展覽便不可避免要帶上某種代表性色彩。
許鴻飛1990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接受過正宗、嚴格的學院派雕塑教育。他的作品曾參與多個大型展覽。這一二十年來,他創作過不少紀念性、主題性、主旋律的作品。他還有數量眾多的公共藝術、環境藝術作品置放于廣東、湖南等省的多個城市。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有著扎實功夫,有很強主題創作能力的新一代廣東雕塑家。
廣東雕塑是有實力、有特色、有傳統的。而從許鴻飛“快樂的胖女人”系列作品中,普通觀眾不難看出與以往廣東雕塑的反差,專業人士更一望而知其中的離經叛道。而這,才是他作品具有爭議性的根本所在。平心而論,許鴻飛有著尊重前輩、崇拜傳統的一面。他一方面認為廣州雕塑圈子過于保守,同時又強調“我非常尊重雕塑界的前輩們”,他還感嘆:“我們的老祖先太偉大了!商周青銅器、秦始皇兵馬俑、漢代陶俑、霍去病墓、四大石窟的佛雕……這些雕塑作品都是中華瑰寶,但是百余年來它們幾乎都被雕塑家們忽視了,好像雕塑真是西方的舶來品似的。”讓他更著急的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模仿法國、意大利等國的經典,都在比技術而不是比藝術。雕塑家東拼西湊、東施效顰不行,一定要體現原創性和個性。一個真正虔誠對待藝術的雕塑家,應當認真體驗生活,勇于探索,敢于跨界,材料、形式都可以創新,目標是創作出時代氣息濃郁、情感真實不造作、個人特色鮮明的作品。許鴻飛天性里很不安分的一面,在他的言談中袒露無遺。
穿過“許鴻飛現象”,我們發現了若干發人深思的話題。羅一平近期在廣東推廣的一個創意——“拆”與“建”,恰好可用來闡釋許鴻飛之于廣東雕塑的意義。
其一,價值重構。在許鴻飛這一代新銳進入藝術領域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個根本性的嬗變。由于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一個城市化的社會展現在人們面前。價值多元化、物質主義盛行、消費文化泛濫與城市化進程連在一起,文化藝術這時也發生了前所未見的巨變。雕塑藝術慣見的宏大敘事、理想化、英雄化、儀式化、崇高感被消解了,說教意味的創作越來越沒有市場。有一段時間,雕塑家的日子很不好過。正如許鴻飛對記者所說:“雕塑由于局限于宏大敘事,只做紀念碑式的、象征性的東西,很少做小的架上雕塑,缺乏生活趣味與親和力,和人有距離,現實感不強,所以很難被接受。”
問題的關鍵在于雕塑與社會的轉型脫節,失去觀眾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讓雕塑重新植根社會土壤,是有識見的藝術家的不二選擇。與城市化的進程相吻合,裝飾美化、抒情輕松、平易親切成為當代雕塑的主調,莊嚴肅穆、凌空高蹈的法則開始向表現身體欲望和感性訴求、向凡夫俗子的趣味轉化。總而言之,雕塑告別了從古老的神學時代開始形成的經典原則,回歸觀眾,這已成為近一二十年來藝術創作的一個基本走向。許鴻飛的創作取向,正體現了雕塑藝術價值重構的大趨勢。
其二,功能回歸。許鴻飛的敏銳和聰明,在于他看到了過往雕塑藝術的癥結所在,也找到了符合自己個性的突破途徑。他的作品不以深邃、晦澀的哲理意識去“忽悠”觀眾,在形式手法上很關注普通人的感官和精神感受,他以夸張而輕松的筆調,把世俗生活中的情緒、感覺、欲望轉換成一種通俗化的審美情趣,大俗也是大雅,藝術在于滿足普通人生活化的訴求,這是功能的回歸。
其三,內涵置換。“胖女人”系列雕塑均以普通民眾為主角,均有生活化、娛樂化、夸張化幾種特征。通俗化的內容、親民性的視角,有效消解了以往雕塑常見的崇高感、距離感和宣教特征。與此同時,他的作品被注入一種世俗化的新內涵:豐滿肥胖的女人體,其實是豐腴、豐盛和精神快樂滿足的符號。符合時代發展、社會轉型的新內涵,才能引起觀眾的精神同構,才會有同聲相應。因此,許鴻飛是與時俱進者。
其四,材料拓展。2012年6月,許鴻飛在廣州舉行翡翠雕塑作品展,展示了30件以名貴翡翠材質制作的藝術品。他說,第一件翡翠雕塑很費勁,兩個月才弄出來。而最后的效果則讓許鴻飛大感意外——翡翠材質恰切還原了胖女人的珠圓玉潤,豐乳肥臀充盈著溫潤的光澤,材質成了雕塑語言的一部分,他的風格特色獲得進一步彰顯。而在展出現場,許鴻飛更聽取建議引入了“車模”理念,光艷照人的“藝術品模特”與《肥福》《肥二代》《四喜》等讓人開心的“翡女人”一同展示。許鴻飛以“翡翠雕塑第一人”再度成為媒體熱點,他不拘一格的藝術思維,也給人帶來新的啟示。
顯然,“拆”與“建”的命題,不僅在當今廣東雕塑界展開,也在許鴻飛的藝術行程上不斷出現。我們還應注意,許鴻飛的“拆”其實是與“建”緊密相連、同步而行的。“拆”不是情緒化的一時沖動,更不是不負責任的簡單化破壞。真正的“拆”必定基于深入的、理性的思考,這是一種有深度的解構。這樣的“解構”還意味著、包含著“重建”,它體現了藝術拓展和推進的法則。
梁 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院副院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編輯:黃遠)
· | 梁江首次個人書畫展將辦 |
· | 許鴻飛雕塑作品在盧浮宮展出 |
· | 許鴻飛肥女雕塑巡展西西里 |
· | 雕塑:從1994到2012 |
· | 當代雕塑:重在“栽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