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樹立的精神豐碑——評話劇《紅旗渠》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河南林縣人民歷時10年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人間天河——紅旗渠”,一直是當代作家、劇作家創作的重大題材。在人們心中,紅旗渠已進入到文化層面,成為民族膽識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所以,寫紅旗渠就是寫一種品格、一種文化。由楊林編劇、李利宏導演、河南省話劇院創作演出的話劇《紅旗渠》,正是抓住了紅旗渠的魂靈,把它當作一個時代的精神譜系書寫,把藝術視角投向了人的文化心理層次,讓我們在欣賞這片鄉土的素樸風貌和文化色彩的同時,也看到了編劇和導演對“紅旗渠”這個老題材作出的新解讀。
提起紅旗渠,不能不提到縣委書記楊貴和林縣人,以及他們所立足的這片鄉土。人們不會忘記,這片鄉土的底色是缺少光澤的。雖然它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生命,承載著一處又一處村莊,但在它的深處埋下了祖祖輩輩難以撼動的貧窮之根。該劇一開始,就讓人們面對這塊貧瘠之地。楊貴向林縣縣委一班人說道:“開會之前,我先請大家看三樣東西。第一,請看看咱們腳下的這些莊稼地;第二,請看看這條近在咫尺的濁漳河;最后,請大家看看身后的這座山……”以楊貴為代表的林縣縣委,決意給這片鄉土注入“強心劑”,注入共產黨人的承諾。這種承諾,慢慢地、一寸寸地浸潤著、激活著這片鄉土,在村民們干涸的心田里萌生出與命運抗爭的信念與意志。當然,村民們的轉變過程十分艱難。劇作沒有回避村民們在涉及眼前利益、個人利益、家族利益時暴露出的思想弱點,相反,著力表現了他們的猶豫、排斥、克服和堅定,表現了他們從不知道到知道、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情愿到情愿的轉變過程,形象地刻畫出精神的攀升。
表現紅旗渠必然要表現修渠工程,但該劇避開修渠工地的大陣勢、大場面,巧妙地把注意力放在修渠人的身上,編織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引導觀眾去品味修渠人以苦為樂、苦中尋樂的生活詩意和“飯要吃飽、活要干好”的山里人的憨厚性格,以及一雙布鞋、一個墊肩、一碗水、一段快板書所傳達出來的山鄉本色、人間真情。這些雖然不是勞動場面,但人們交談的、傳遞的、唱出的都是發生在工地上的事情,不是直接勝似直接,起到了“移花接木”的效果。
藝術創作關注的是存在的獨特性,楊貴無疑是紅旗渠故事的獨特核心。身為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的一言一行關系著林縣人的命運。劇中他出現在修渠大軍被堵的山道上,面對眼前亂作一團的情景,從容應對,化險為夷;他出現在拆除祖宗祠堂的現場,面對村民的不理解,他當著眾人的面,跪拜祖宗牌位,鄭重承諾……可以說,《紅旗渠》對楊貴形象的塑造既有敢想敢干的一面,又有平易近人的一面,既有大氣、堅毅的一面,也有焦慮、痛苦的一面,豐富且鮮明,讓人印象深刻。楊貴對修渠事業的決心和對群眾的深情,換來了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干群關系。在一切都要“政治掛帥”、“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要干成一件大事非常不容易。楊貴最了不起和最值得敬佩的地方就在于他能頂住壓力、排除阻力,營造一個干事創業的內部環境。
一條紅旗渠不僅牽動著林縣人民的心,也牽動著社會各方面的目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聲音都將矛頭指向了楊貴,指向了林縣縣委。在劇作構架上,編導用對楊貴的調查來貫穿全劇,在每一個關節點上,幾乎都有調查組的身影。調查組作為一條副線與修渠工程這條主線相互交織和映襯,加大了劇情推進的內在動力。
歷時十年、跨越兩省、綿延數百里的紅旗渠,是林縣人民在楊貴的帶領下,用血肉之軀修筑起來的。在修渠的艱難過程中,林縣人也實現了由小我走向大我、由單純走向成熟的人生境界的提升。在每一個人身上,除了鄉土本色、鄉土性格外,又融入了紅旗渠工程生長出來的大視野、大情懷和大志向。紅旗渠精神的剛毅與韌性、自強與自信、真誠與坦蕩,未嘗不是我們民族的道德標尺和時代的價值基座。這是話劇《紅旗渠》在文化層面上做出的有深度的表達,讓我們記憶并回味。
(編輯:偉偉)
· | 話劇《王府井》啟動臺灣巡演 |
· | 話劇《活著》受邀將赴德 |
· | 話劇《離婚》:京腔京味兒說“恍惚” |
· | 話劇原創劇本稀缺 借力文學未必叫好 |
· | 話劇《石鄉黨魂·柯增華》合肥匯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