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后看”的意義——讀甘建華的文史筆記有感
《藍墨水的上游》 甘建華 著 中國文聯出版社
甘建華的兩本文史筆記,《江山多少人杰》為文化人物卷,集中收錄了作者精心撰寫的35位與衡陽有關的湖湘文化名家的綜論,從東漢的蔡倫,東晉的羅含,到北宋的周敦頤,南宋的趙葵,從清代的曠敏本、曾國藩、彭玉麟,到近代的曾熙、符鑄,再到現代畫家方伯務、劇作家侶朋,當代詩人洛夫、學者資中筠、小說家瓊瑤、作家唐浩明,等等,均為卓爾不群的名家、成就不凡的大家。如許35位歷代湖湘文化名人相互銜接又各有千秋的非凡功績,構成了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化以點帶面的名人志與英雄譜。另一本《藍墨水的上游》,為文化事件卷,28篇文章,以與湖南衡陽有關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現象為脈絡,通過事件的鉤沉與軼事的發掘,突出湖湘文化名人各自不同的歷史貢獻與個性風格。兩本著述,各有不同的側重,卻又可以相互印證,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衡陽本籍及客籍湖湘文化名人的特殊成就與特異風采,為讀者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湖湘文化,提供了翔實史料與豐富的文史資訊。
作為一個湖湘文化的仰慕者,我讀兩書之后的最大感受,是在宏與微相間的層面上,增進了對于湖湘文化的系統而深入的了解。宏觀方面,便是在生生不息、代代相接的文化傳承中,看到了以湖湘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在歷史演進過程之中的繁衍性、延續性,以及從文學到哲學、從科技到教育、從史學到詩學、從書畫到曲藝的多元進取與紛繁多樣。微觀方面,則是具體到每一個湖湘文化名家,著述都以扎實而生動的史實,描畫出了鮮活的人物側影與獨特的文化精神。如才華橫溢的羅含多次辭官,只醉心于山水風物的考察與描述,給后世留下《湘中記》、《更生論》等深富地理意識與哲理意味的山水美文;呂溫出任衡州剌史后,寫詩抒情,談史論政,格外禮賢下士、體恤民情,力倡作詩與為官都旨在民生,“為衡州詩壇帶來了第一縷清新之風”;生于道州、長于衡州舅父家的周敦頤,由“太極”推及“人極”,推崇以“誠”為“五常之本”,獨創北宋理學,成為繼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大儒。把這一切聯系起來看,每個湖湘文化名人在獨具個性的同時,又都表現出不約而同的共性來,使得湖湘文化表現出其突出而鮮明的整體性特征。概而言之,就是“經世致用”“革故鼎新”“淳樸重義”“自強不息”。這種內含了務實性、創新性和自主性的文化新變精神,實際上就使湖湘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保持了自己的進取性與先進性,從而在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文明史冊上,寫下了自己光彩奪目和不可磨滅的一頁。
我覺得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甘建華的“向后看”的姿態選取與基本觀念。他在兩書的“后記”中這樣寫道:“當所有的人都匆匆向前奔的時候,我卻選擇了向后看,我所看到的是衡陽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看到的是湖湘文化的衡陽面孔。”這里所說的“向后看”,是他所以花費時間和精力孜孜不倦地埋首于“文史筆記”撰著的根由所在。“向后看”看起來是一種回到過去、潛心歷史的選擇,其實是對中華文明豐厚積淀的高度尊重,是對獨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華夏文化家底的高度自豪。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