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鑒賞辭典》出版暨學術探討會在京召開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 鄭雪來 主編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它收錄了從1912年到2010年一百年間近千部世界各國電影,它的書寫歷時20余年,共有131位業界學者參與撰寫,它就是《世界電影鑒賞辭典》(以下簡稱《辭典》)。近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和福建教育出版社主辦的“《世界電影鑒賞辭典》增訂版出版暨學術探討會”在京召開,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所長丁亞平主持會議,會議就《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的成就、意義進行了研討。該書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重點科研項目,由著名戲劇、電影理論家鄭雪來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訂版共4卷,六百余萬字。
該書以編年體的形式完整地收錄了電影史上公認的經典作品,也包含了當代電影中有過重要影響或廣泛爭議的作品,對在電影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各藝術流派的創新之作擇要加以介紹。既有《黨同伐異》《戰艦波將金號》這樣奠定了電影發展基礎的經典之作,又有《野草莓》《奇遇》這類現代派的開山之作,此外,還廣泛收錄了《紅菱艷》《藍絲絨》這些頗具藝術性和“作者”風格的影片。同時,也適當地收錄了中國觀眾所熟知的華語經典影片,并把它放在整個世界電影的發展流程中加以考察,如《少林寺》《玉卿嫂》等等。這是一部完整而又生動的電影史,上至1912年的意大利電影《你往何處去》,近至2010年的中國臺灣電影《艋舺》,從電影誕生之初的經典影像,到當代影壇的杰出作品都有涉獵,從而完整地勾勒出電影百年的發展輪廓。增訂版中,還對電影史中極其重要的流派,如“黑色電影”的相關詞條,進行大量補充書寫。值得關注的是,《辭典》還收錄了近年像法國導演阿布戴·柯西胥這樣的后起之秀的代表作《谷子與鯔魚》(一譯《種子與鯔魚》),而阿布戴·柯西胥剛剛獲得今年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這更說明了《辭典》的前瞻性、敏銳性和權威性。
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長黃旭說,《辭典》就像一個紙上電影院。鴻儒白丁均可有所得,對于電影工作者來說,該書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對于廣大普通讀者和普通觀眾而言又是一部提高其電影鑒賞水平的讀物。書中每部影片都介紹了創作人員、獲獎情況及主要故事情節,并由電影界專家和中青年電影研究工作者撰寫鑒賞內容。作者隊伍中,既有邵牧君這樣的資深專家,又有當下處于學術巔峰狀態的中年學者。
主編鄭雪來說:“編這套書,有一個宗旨,即對每一部影片表達的都是中國人自己的看法。”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它不但填補了電影史上的空白,更是這個時代的“貴金屬”。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