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美,美在多維——喬平書法印象
喬平書法作品
“一起來,更精彩。”這句話,作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志愿者口號,影響甚廣;在亞運會舉辦的前前后后,也以書法的藝術形式在廣州市的大街小巷、在亞運會的比賽場館、在亞運村的各個房間、在志愿者的穿戴服飾上流傳。那首譚晶演唱的亞運會主題歌《一起來,更精彩》,從頭至尾,畫面上始終流動著這幅書法作品,就連譚晶的衣服上也印著。該作品為紙本,4尺橫幅,現收藏在廣州亞運會博物館。
但并非所有人都注意到,這件堪稱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由廣州市文聯主席、著名書法家喬平書寫的。在書法領域,他擔任了廣東省書協理事、廣州市書協理事、廣州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廣州文聯詩書畫院執行院長。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和比賽,獲獎多項,被收入數十本書法集,并為國內外十余家單位收藏。
“2005年廣州申辦亞運會起,我一直積極參加和組織志愿者工作;口號征集后,亞運會組織委員會計劃以書法形式創作,找了廣州20多位書法家來寫,同時亞運會志愿者工作部主任也讓我寫一件。”喬平接到創作任務后,聚精會神,在1個小時內寫了6件不同章法的行書作品,組織方選擇了其中一件最為瀟灑、奔放、富有活力與激情的作品。“沒想到這句口號宣傳得這么廣泛。”服裝、郵冊、手鏈、紙巾、海報……這件書法衍生的產品有1000多種,喬平也只收藏了百余件。
喬平自謙,書寫“一起來,更精彩”,關鍵是自己“非專職書法家”的身份起了作用,放得開;也是“亞運會志愿者”的身份起了作用,有感情。但其實,自幼喜歡書法和繪畫的喬平,兩歲時就跟隨外祖母學習柳體書法,打下了童子功。“文革”期間,他跟隨父母單位的工作人員上街寫大字報,在幻燈和宣傳畫上寫美術字,做舞臺美術工作,練就了一手漂亮的書法和繪畫技巧;而后,他在軍隊任新聞干事、軍報記者和文化站站長時,更是天天寫字,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
有評論家認為,喬平的書法,明快平穩,剛柔相濟,力透紙背,沒有拖泥帶水的流弊。“我臨習過百余本各種書體的碑帖,也注重汲取近現代書家的營養。”他數十年臨帖、練習,創作不斷,臨摹古人、師法古人。喬平從中領悟到的,是古人筆法參悟的玄機,這更讓他的創作立足于扎實的傳統根底。喬平自言,由于與廣東書壇的潘鶴、楊之光、張桂光、陳永正、陳初生、紀光明、歐廣勇、陳秋明等數十位書畫名家非常熟悉,因此有機會常常拿習作向他們討教,得益諸多。同時,自謂與自身性格相仿,遂喜好瀟灑、輕松、隨意、面目開朗的行草,與“二王”、張旭、懷素經典尤為相契。
“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晉代衛夫人曾如是說。漢代的蔡邕、鐘繇書論中的“取萬類之象”的概念,皆在闡述書法取法自然、博采眾家、轉益多師的道理。喬平如是砥礪前行,亦由此找到漢字書寫通向藝術化的道路。
喬平的行草,蒼勁有力,如行云流水,端嚴中透出靈動,古樸中漫溢生趣,將由帖學、碑學而來的兩種不同審美趨向的矛盾,通過筆鋒的化合連接在一起,達致自然天成的審美趣味,筆道舒張,結體流動,給人以清爽雅致的視覺觀感與體驗。
書法需要取法的,不僅是山河風月的自然因素、詩書禮樂的文化因素,更需要當下社會與時代涌現的觀點與新知,以此可以提高書法的格調、豐富書法的內涵。繪畫、文學、音樂、攝影、雕塑、盆景、根藝……喬平皆有涉獵。“我喜歡什么都嘗試”,喬平說,舉凡藝術門類,他都樂意去接觸與了解。在他的眼中,藝術各門類都是同宗同源的,向美術、攝影等視覺藝術和舞蹈、音樂等舞臺藝術汲取到營養,觸類旁通,對人的修養、歷練人生、感悟人生而言意義重大。其實這個道理,早已由唐人張懷瓘闡明:書法“或煙收霧合,或電激星流,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那些煙、霧、電、星,是書法向自然取法的對象,將之替換為社會風尚、時代精神、藝術精華,亦同樣可以描寫、感悟和抒懷,加深學養,從而去掉書法的俗氣、增添書法的韻致,以其他藝術的創作思路與特性來“寄志”、“散懷”,進行情感的抒發和胸中塊壘的傾吐。清代楊賓在《大瓢偶筆·論筆法》中言:“古人悟筆法者,唐虞永興以‘道’字,張長史以擔夫爭道、以鼓吹、以公孫大娘舞劍器,懷素以夏云,宋黃山谷以長年蕩槳,雷太簡以江聲,文與可以蛇斗。”這說明書法并非只是書法家關在象牙塔里十年磨一劍的事物,而更應在新的時代語境里,從看似與書法并無關聯的事物中領略書法的奧妙與變化之美。就如喬平書法所展示的《三國演義開篇詞》《春風又綠江南岸》《鏡明氣清》《江山如此多嬌》《海納百川》……滿布雅秀生動之氣,取法多元,用筆穩健,書體秀美,各有姿態,結體收放有度,筆法灑脫利落,線條既有力度卻無浮躁之氣,厚度充盈墨跡之間。喬平的書法之美,美在多維。
在繁忙工作之余,喬平還堅持為高校學生、社區居民、農村少年開設以書法與人生、書法與管理等為主題的講座。他認為,書法像人生、人生亦像書法,要“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善于比較,全面衡量;善于創新,求變求異;善于掌控,膽大心細;善于堅持,滴水穿石;善于修養,溫文儒雅”。這是他對于書法與人生的考量,亦是他書法藝術的一種注腳:恣性、任情、敏銳、堅守,書法的書意與技法才能發揮出真趣,才能充分展現書法所表征的中國文化的精神。
喬平每天至少保持20分鐘至30分鐘的書法練習“功課”,堅持不懈地臨帖、讀帖,希望繼續在行草書上下功夫。他將書寫的目光逐漸調整到國學內容上來,“希望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做個書法的專題展覽”。誠如其所言,則其書法如王羲之所言,“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