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節,經典的七夕文化空間
悠悠乞巧情 千年女兒夢——西和乞巧文化發展綜述
傳承數千年,保留完整,連續七天八夜的活動,歷經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乞求“巧娘娘”賜給自己聰慧、靈巧和好運,讓西和乞巧節備受各界的關注,吸引了眾多的游客紛至沓來,感受這一民俗特有的魅力和內涵。
國內其他地方的乞巧節多是七月初七當天舉行,唯獨西和縣的從農歷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整整七天八夜。正如民俗學者柯楊的評價,西和縣的乞巧風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為完整、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型民間節日民俗活動之一,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國絕無僅有。
這就是獨具西和特色的乞巧節。甘肅隴南西和,是乞巧活動的發源地,被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女人們,以心靈手巧的“巧娘娘”為崇拜偶像,懷著強烈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經過不斷的口耳相傳和豐富錘煉,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同時,在“乞巧”游樂活動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容的情趣動人的民俗節日。
西和乞巧民俗中的祭巧
民俗學者在西和考察乞巧習俗
西和乞巧民俗中的相互拜巧
西和乞巧民俗中的迎水
千年民俗·魅力無限
西和乞巧節是秦人古老遺風,“巧娘娘”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因擅長紡織,被演繹為天上善織云錦霞衣的織女。傳說織女“年年機杼”,善織“云錦天衣”,所以人們尊她為“巧娘娘”。
資料顯示,七夕乞巧源于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多有記述。唐朝王建“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的詩句就是一例。《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到了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無論在官方還是坊間都受到空前重視,京城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據《醉翁談錄》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當地研究者介紹,“乞巧”是向神靈討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意思。出于對勞動的熱愛和崇拜,西和女兒懷著對先祖“巧娘娘”的虔誠崇拜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都請她下凡“賜巧”。祈求巧娘娘賜以聰慧、靈巧,故當地稱其為“乞巧節”。因參加乞巧的多為未嫁的姑娘,歷代文人又稱之為“女兒節”、“女節”。
西和乞巧活動準備工作非常隆重,首先是選址、聯絡、籌資,接著要練歌、備裝、生巧芽、請巧、造巧等。乞巧活動由手革半搭巧、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針線卜巧、巧飯會餐、照瓣十巧、送巧等活動組成。
西和有乞巧風俗流行的城鎮、村莊,根據人口分布多少、聯系是否方便等情況,會約定俗成地形成許多固定不變的乞巧聯絡地域。每一聯絡地域,就是少女分群聚集的一個乞巧點。按乞巧習俗,一個乞巧點的姑娘,不能參加另一個乞巧點的乞巧活動。否則,既丟本人的面子,也有損于本乞巧點的尊嚴。每個城鎮一般有4到8個乞巧點,每個村莊一般有1到4個乞巧點。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過程中,最基本的活動就是“唱巧”。唱巧,即姑娘們齊集坐巧處,從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盡情地載歌載舞,以此表達夙愿、抒發情感、展示才藝。
“乞巧歌”主要是以“娛神”(巧娘娘神)為目的。歌詞有傳統和新編之分;曲調有正歌和副歌之別。演唱上除節前排練外,僅限于“乞巧節”這段日子,其余時間誰也不再亂演唱。“乞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乞巧歌”是姑娘們唱的歌,屬于民間歌謠的范疇。就民歌的形式來說,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們集體不斷創作的結晶。它的歌詞和曲調如此之豐富,給異彩紛呈的節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乞巧的過程中,除舉行個人“針線卜巧”外,還要在七月初七晚9時左右,舉行集體“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圖案問自己的巧拙、禍福,俗稱“照花瓣”。西和地區乞巧時,在晚上的燈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圖案而“照瓣卜巧”。
照瓣卜巧舉行后,意味著乞巧活動即將結束。此時,姑娘們懷著惜別的心情,抓緊送巧前僅剩的一段時間盡情唱巧。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復唱到盡興為止。深夜12時左右,乞巧組織者宣布送巧儀式開始,姑娘們分站神桌兩旁,齊唱《送巧歌》。至此,西和地區一年一度的傳統乞巧活動落下帷幕。
乞巧文化,孕育于隴南悠久厚重的人文歷史,傳承了幾千年的中國女兒夢想,集中展示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有助于提高婦女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乞巧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必將得到更多關注女性、關愛女性、關心女性發展的組織、團體和有識之士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
挖掘內涵·活態傳承
七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積淀,使西和縣積累了一大批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動,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傳承多年,久盛不衰。正是在這種氛圍中,乞巧風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秦文化發源于天水西南的漢水上游之地,西和的乞巧節民俗文化保存得如此完整,與其所在特殊地域文化不無關系。”有專家說,這里作為秦文化和周文化的交匯之處,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更多一些,它是星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結合,得以保存至今。
正因如此,有著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之稱的西和縣2006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西和“乞巧節”2008年被增補錄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以此為契機,西和縣先后舉辦了四屆中國乞巧文化旅游節。尤其是2011年,第四屆中國乞巧文化旅游節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旅游局、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婦女聯合會、中共隴南市委、隴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共西和縣委、西和縣人民政府承辦,節會成功升級為省級節會。目前,中國乞巧文化旅游節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節會,以此來延伸產業鏈,進行產業開發,推動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大發展。
近年來,西和縣按照建設特色文化強縣和“文化西和”的戰略目標,圍繞境內乞巧文化、伏羲文化、仇池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宗教神話傳說等宏厚文化資源的仇池山、晚霞湖、云華山、八峰崖等旅游資源富集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充分挖掘乞巧民俗的文化內涵,全面提升乞巧文化。
同時,西和縣有關方面一直致力于這一傳統民俗“活化石”的整理、保護與傳承,搜集整理出版了《仇池乞巧風俗錄》《西和縣乞巧志》《西和乞巧歌》等珍貴的文史資料。該縣文化部門先后在20個鄉鎮選拔了一批優秀的民間文化傳承人,為“乞巧節”的傳承發揮了積極作用。
西和縣還以姜席鎮、石堡、長道、稍峪等鄉鎮為核心,以晚霞湖為龍頭,修建巧娘娘雕像、乞巧文化墻、乞巧文化展館,開發乞巧旅游線路和乞巧文化產品,使乞巧文化品牌和知名度全面提高。
截至目前,西和縣投資398.3萬元,全長約12.6公里的乞巧文化生態文明長廊建設公路沿線綠化美化工程已經完成,按照秦漢風格統一打造的謝莊、姜窯等環晚霞湖乞巧民俗村、乞巧文化生態園和星級農家樂正在有序建設中。
這些活動的開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西和縣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
全面保護·弘揚發展
借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大好機遇,西和縣將全面打造獨具魅力的“中國乞巧女兒節”提上了日程。
西和縣按照甘肅省、隴南市關于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安排部署和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的具體措施,立足西和文化發展實際,搶抓中央、省、市提出的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緊緊圍繞“一帶”、“三區”和“十三板塊”總體布局,編制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隴東南歷史文化基地西和縣文化項目規劃》。
西和縣文化項目涉及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民族文化傳承、古籍整理出版、紅色文化弘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城鄉文化一體發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與旅游等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和節慶賽事會展等13個板塊,包含大小項目60個,其中與乞巧有關的項目14個。
從2013年起到2020年,西和縣將緊緊圍繞申報國家級乞巧節會,依托鄉鎮文化站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文化小廣場、村級文化活動室,創建乞巧文化研究會和乞巧民俗文化傳習所,培養乞巧民俗文化傳承人,修建七夕(乞巧)文化廣場、乞巧文化生態園,打造乞巧民俗文化旅游風情線,修建乞巧民俗文化活動中心、乞巧民俗風情實景外拍基地,建設乞巧民俗文化生態保護村,修建乞巧民俗文化博物館,全方位提升乞巧文化的“硬實力”。
一種文化,不僅要有文化傳承的時間、范圍、參與人數和文化載體,更要有文化得以傳承和保護的空間。為此,西和縣按照2013年中國民協“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安排,于今年8月在北京舉辦“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從學術領域探討乞巧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價值和動向。
與此同時,西和縣積極開展建設“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網站、拍攝乞巧電視宣傳片、乞巧微電影、改編乞巧動漫、創作乞巧歌舞節目、制作乞巧連環畫、編創乞巧文藝節目、開展民間乞巧活動等系列活動,出版乞巧文化研究著作以及參加論壇專家學者發表的論文和學術觀點文集,將為提升西和乞巧民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供權威的理論支持。
在高峰論壇之前的7月2日至4日,西和縣邀請與會專家學者到西和進行田野考察活動,觀摩乞巧民俗展演活動,觀看以乞巧民俗為主要內容的西和民俗歌舞節目,全面考察了解西和在推介中國(西和)乞巧文化上取得的豐碩成果,為乞巧文化開拓更加深遠的傳承保護空間。
“六月三十天門開,我把巧娘娘請下凡;巧娘娘,下凡來,給我教針教線來。”年復一年,代代相傳,一句句不加掩飾的真情流露,一段段傳唱千年的乞巧歌曲,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緊跟建設“文化西和”的鏗鏘腳步,帶著西和兒女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和無限遐想,讓乞巧文化綻放出無窮魅力,讓西和在全力打造獨具魅力的“中國乞巧女兒節”上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西和縣委宣傳部供稿)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