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楠溪江畔:200個文化古村落的“家”

      時間:2013年08月21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程天賜

      古村勞動生活情景 攝于巖頭村

      林坑村一角

      蒼坡村古柏

        在浙南山區溫州市永嘉縣楠溪江兩岸,散落著200多個古村落,它們點綴在山水田園風光中,渾然天成,這里的鄉民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近日,筆者和參加“走基層看變化——全國知名媒體記者看永嘉”的媒體同行一起,深入古村巷陌,走訪宗祠宅第,對楠溪江歷史文化村落及其保護現狀、經驗一探究竟。

        村同古柏古,人比清水清

        第一站去的是巖頭鎮的蒼坡村。遠遠就看見一座涼亭,叫“望兄亭”,與它相對的方巷村則有一座“送弟閣”。相傳該村七世祖李秋山遷居方巷村,弟李嘉木留居蒼坡村。兄弟倆情深意篤,每晚必促膝長談,風雨無阻。后來兩人商定,兄在方巷村口建一閣,弟在蒼坡村頭建一亭,兩人夜談分別后,一見對方亭閣中燈亮,即知已平安到家。涼亭造型十分精美,但仁兄義弟的故事更是給人傳統美的想象和千古絕唱的韻律。在蒼坡村的西池邊,祠規教導“耕為本務,讀可榮身”。而整座村莊的布局,就是“文房四寶”。村寨內面對筆架山的長街命名為筆街,筆街一側的西池呈矩形,象征硯池,而“墨錠”就是一根條石,仍躺在硯池的不遠處。至于“紙”,就是整個村落。村里仁濟廟前立著三棵三人合抱的森森古柏。當年因宣布“法令”的族領自家的長工違規,在柏樹上栓牛,族領立即按“法規”執行,殺牛不赦,換得古柏千年常青。正因為這樣,如今古村內外,植被和林木都保護得很好。

        “山在村外,一池映出倒影;水在山間,一渠引入村來。”楠溪江歷史文化村落注重與自然山水環境的融合,巧妙利用地形,自然山水被村民人文化了,成了村落的一部分。在這些山水浸潤的古村里,村民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上五六點,天剛蒙蒙亮,村里的人們就起來了。扛上農具去農田里干活,一下子,剛剛還靜謐一片的村莊就雞犬之聲相聞了。整個漫長的白天,婦女們或是在池邊洗衣、擇菜,或是在自家場院晾曬那拉扯得極細極長、如絲如縷的古村特產“素面”,饞得過往游客駐足購買或拍照。

        楠溪江古村落住宅多為開放的院落,圍墻低矮。圍墻外稱“門頭”,就成了交流信息的公共場所,關系著鄉親的禮尚往來,也是小孩子娛樂活動的樂園。在麗水古街橋頭大樟樹下,有一處村邊路亭曰“乘風亭”,四根亭柱上兩副對子:“五月秋先到,一年春不歸”;“茶待多請客,飯留有義人”。相傳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路亭不僅供路人歇息,還提供可自取的草鞋和烹煮器物,讓一路奔波的外鄉人按需取用。民風淳樸厚道如此,令人感懷!走進這些古村落,撲面而來的是鄰里和睦相處的溫馨,族里尊老愛幼的親情,夫妻男耕女織的勤快,待人接物時的禮貌、熱情和真誠,千年延續不絕的文化氣息心領神會。“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讓我住城里,我還不干呢!”蓬溪村72歲的村民謝仕進笑呵呵地說,他從小到大,生活方式一直沒什么改變。

        尋找保護與發展的共鳴點

        然而,這些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仍避不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沖擊。據了解,永嘉縣楠溪江畔有200多個歷史文化村落,其中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建筑村落50多處,每年吸引著50多萬游客前來觀光。但由于古村落民居年代久遠,已不能滿足當地人口增長的居住需要,部分村民在古村落內修建起了新式住宅。老百姓追求更舒適的生存環境,古村落則需要延續它的滄桑本色。這種村落形態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似乎不可避免。

        對此,永嘉縣對楠溪江古村落的保護始自上世紀90年代。起初按照永嘉縣政府的規劃,古村落居民不得隨意搭建或翻建新房,以免破壞古村落的整體觀賞價值。但老百姓并不認可。許多村民認為,幾百年的老房子了,居住條件早已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最好的辦法就是拆掉老房子原地蓋新樓。結果,老百姓跟政府玩起了捉迷藏,一些群眾還專門趕在節假日甚至過年時造房。那時群眾中流傳一句順口溜:“政府保古,農民受苦。”一位基層干部說,自己搞古村保護工作十多年,曾被群眾“罵”了十多年。這種抵觸情緒下的古村保護,最終成效注定不明顯。這讓永嘉縣委縣政府認識到,必須在村民渴望富裕的現實需求與古村落保護之間找到共鳴點。只有農民自覺自愿,這種保護才能事半功倍。

        為此,永嘉縣提出“村外建新村,村內搞整飭”。制定出臺全縣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系列政策,引導古村落居民搬遷安置,鼓勵向城鎮集聚,根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程度,給予最高20%的安置面積優惠。對在古村落內已修建的新房要求進行改建,使其外觀盡可能保持古典風韻。按照“修舊如舊、修古如古”的要求,對已列入省級重點的歷史文化村落,重點開展搶救性保護。核心保護區修復以財政撥款為主,鼓勵農戶投入改造。風貌保持區以農戶自身改造為主,政府進行指導、給予獎勵。村民生活需求與古文化保護的需求得到了有效協調。

        一些古村落村民產權和利益多元化,對古村落難以自主開發和經營的問題,政府就出面協調組織投資建設,并開展有效監督。在經營體制上試行“一村一策”,如:芙蓉古村試行股份制公司經營體制,巖頭麗水街試行承包經營體制等。這種將產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經營體制進一步平衡了古文化與現代化的矛盾。“現在,芙蓉村一個村一年的門票收入就接近60萬元,這還不包括附帶的旅游服務業經濟效益。”芙蓉村駐村干部瞿建輝說。目前,南溪江古村落已有農家樂117家,農家樂旅游年收入達8000多萬元。

        延續古村落“活著的”生命力

        永嘉縣近年來探索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新做法,令人欣慰,給人啟示。但歷經千百年滄桑的古村落,畢竟已是文明傳承中最經不起折騰的“易碎品”。全國不少古村落的土木結構老房面臨坍圮和火災等嚴重隱患。而各地古村落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如今大多后繼乏人;新蓋的水泥房對古村落造成巨大的破壞;旅游開發也加速著古村落被資源化、商業化的過程,帶來“千村一面”的隱憂……

        怎樣避免保護和過度開發的矛盾?像山西的西文興村提供的另一種路徑——把村落變成一個博物館,讓老百姓都搬出去。但一座沒有了原來房屋主人、失去了鄉親四鄰與人間煙火味的古村博物館,只是一個死去的古村落標本,是沒有生命溫度的。所以,把古村落原住民全部搬走騰空的做法,只能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

        美麗鄉村關鍵美在自然,只有具有文化底蘊、生命年輪的美才是大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陳志華說:“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文化。”中華文化能夠傳承至今,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認同,而這一脈文化氣息,恰恰又在古村落里得到了很好的存留。讓我們呵護好這些僅存不多的“活著的”古村落,就像呵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讓文化古村落煥發出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將是各地需要長期面對的一道永恒命題。


      (編輯:蘇銳)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天堂新版8中文在线8|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 |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一高潮|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无码毛片免费看|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免费又爽又高潮喷水的视频| 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高清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最新版天堂中文在线| 久久男人中文字幕资源站|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