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手到評委,我的青歌賽
劉和剛近照
青歌賽是青年歌手的天堂,放飛了無數青年人的夢想,在這個展示藝術才華、提高歌唱水平的平臺上。青年歌手像一棵小苗茁壯成長,可謂今日幼苗破土,明日大樹參天,青歌賽推動了我國聲樂事業的大跨步前進,是青年歌手鍛煉自己最好的機會和證明自己是最強的舞臺,因為這里有央視的宣傳力度、媒體的高度關注和青歌賽多年沉淀的權威性,更有堅持不懈、義無反顧的支持青歌賽的億萬觀眾。青歌賽的成功除了不斷改革創新、完善賽制,更重要的是堅持高格調、高品位,時刻考慮社會影響。
從1984年到2013年,祖國大地日新月異,經濟迅猛發展,娛樂生活日益豐富。地方衛視、網絡平臺,“多元化音樂”的進入,給青歌賽提出無數挑戰,在這堅守前行的30年青歌賽歷程中,我參加了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四屆八年的長途跋涉。青歌賽使我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幸運兒,它既給了我展現歌唱藝術的平臺,又豐富了我的綜合文化知識,也使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更使我得到了歌唱的自信。
15歲考上藝校的那年我就知道了青歌賽。參加青歌賽,這一個像夢一樣的想法使我暗下決心,我要考解放軍藝術學院,然后參賽。第一次參加青歌賽我是大學三年級,沒有取得任何成績。因為對青歌賽的不了解,只知道在琴房里傻唱,看了比賽的錄像知道了差距,總結經驗、找出問題、準備再戰。2002年,第二次參加青歌賽,我已經到了空政文工團,經過兩年的備戰,通過舞臺實踐、精心準備、擺平心態,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參加了第二次青歌賽,沒想到一首聲音難度不大的《兒行千里》卻把我帶進了決賽的大門,但最終由于我綜合知識的缺失,原本的第一名變成了第二名。我知道我除了會唱歌還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厚實的文化底蘊。2004年我帶著自己不滅的理想又一次參加了青歌賽。由于賽前有人反映:劉和剛除了會唱父母的歌,還會唱點別的嗎?這些疑問讓我選擇了改變,我要在青歌賽的舞臺上證明我自己,那年我選擇了兩首風格特點濃郁的《大西北的鼓聲》和《夢中的卓瑪》,我幸運地進入決賽,由于綜合知識比賽的再一次受挫,和金獎失之交臂,我沒有氣餒更沒有抱怨,這么多選手參加青歌賽,我三次比賽獲兩個銀獎,上帝已經很眷顧我了。2006年的青歌賽對我來說難度越來越大,新人輩出,評委是否已經厭倦我的聲音,觀眾是不是已經不再喜歡我這個青歌賽的老面孔,我拿什么樣的作品來面對專家和觀眾,無數問題擺在我這個青歌賽老兵的面前。我一度想放棄,但是,觀眾紛紛來信的鼓勵,老師們支持的聲音,母親的熱望,部隊戰友們的期待,讓我不能辜負大家的希望,又一個兩年的準備,我付出難以想象的艱辛。由于賽制的改變,決賽要比三天,而且要三首不同的作品,難度再次加大,相信自己,難度是面對所有人的,只要自己堅強,也許這次就是改變命運的時刻,決賽第一天我第一名,第二天是第二名。
當時有記者問我,兩天不同的成績是不是要給觀眾留懸念。我的心里翻江倒海,心想:我還敢有心思制造懸念,饒了我吧。第二天的比賽其實是我第一句歌詞唱錯了。第三天對我來講真的是破釜沉舟,放棄一切包袱。我想:從年齡到比賽經驗、從處理作品到對舞臺的掌控,我都應該是最老到的一個,我怕什么?而且《父親》這首作品從誕生到比賽,我已經唱了4年。2006年是我29年人生中最緊張、最幸福、最幸運的一年,除了拿到金獎還有100.13分的歷史紀錄入賬,當然這是運氣所致,不過每每提及還是很得意。
青歌賽比完了,這只是一個青年歌手大賽的大獎,這個歌唱大獎不等于藝術大家,這只是一個青年歌手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絕佳舞臺。時光流逝,時隔七年2013年我從一個青歌賽的選手成為了評委。作為選手我唱好歌、做好人就可以了,可是評委面對的是挖掘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肩上的責任重于泰山,再一次抱著認真學習、認真負責的態度走進青歌賽。第15屆青歌賽的成功舉辦,圓滿落幕又給下一屆青歌賽提出新的挑戰,如何辦好青歌賽?有難度!但也要看青歌賽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如何定位?這是一個國家級的專業賽事,不是一檔娛樂節目,青歌賽有觀賞性但不可失教育性,有娛樂性更不能失方向性。我學聲樂21年了,看著不算多但也絕對不少,青歌賽讓我在坎坷里成長,讓我在堅守中成熟,讓我在學習中認知,我感謝青歌賽,我支持青歌賽,我愛青歌賽。因為青歌賽鼓勵著我不斷向著更高的理想與目標前進。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