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花翎 舞出英氣
戴著花翎 舞出英氣
——記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帆知·季憶》古典舞演出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雖然1982年已經(jīng)設有舞蹈專業(yè),但正式成立舞蹈系是2002年,在舞蹈教育領域稱得上一支年輕的隊伍。今冬,該系08級中國舞班畢業(yè)匯報《帆知·季憶》在京演出,觀者如云,過道上都站滿了人。觀眾除了專家、師生、家長,更多是舞蹈愛好者。可見,在舞臺藝術領域,舞蹈藝術的受眾是最廣泛的,它最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帆知·季憶》分兩個篇章,第一篇章介紹中國古典舞的基礎訓練項目、中國民族民間舞(漢族、少數(shù)民族);第二篇章著重展示六段獨創(chuàng)舞蹈。古典舞基礎訓練項目中,北戲舞蹈系結合了自身戲曲的優(yōu)勢,當姑娘們戴著花翎在舞臺上迅速旋轉、大跳時,一股英氣噴薄而出,那是戲曲里常見的“穆桂英”、“楊八姐”這類女英雄們的形象!
漢族民間舞中,舞蹈系的學生們主要展示了東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等北方漢族舞蹈。看山東膠州秧歌嫚扭步組合時,姑娘們一大幅度扭胯,筆者便想到,這其實還是有北方游牧民族舞蹈奔放、性感的元素。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黃河文明起源地的中國北方常年戰(zhàn)亂,游牧民族屢次南侵,與漢族不斷融合,其文化基因留在漢族血脈里,便成了上黨梆子、秧歌這類胡人氣息濃郁的藝術形式,也不失為“美談”。
相對于“胡化”不夠徹底的秧歌,少數(shù)民族舞蹈無疑要熱烈、痛快得多。維吾爾族塞乃姆風格組合勾勒出天山風情;蒙古族頂碗組合描畫出草原美景;藏族熱八鼓組合凸顯藏地神秘;朝鮮族安旦組合,那一排排穿著淡綠衣飾或者淡粉衣飾的朝鮮族姑娘柔曼起舞,舒雅嫻靜,令筆者想到朝鮮民謠《阿里郎》中那等待情郎歸來的癡心少女……
舞蹈《巾幗紅》《秦王點兵》展現(xiàn)了中國少女、少男的沙場英姿,《江三木咯》贊美佤族少年英雄,筆者個人最欣賞的仍是北戲獲獎舞蹈——《胡弦曼絲路》《喜水》《黃河隨想》。《胡旋曼絲路》,西域風格的樂曲中,琵琶女們跳著“敦煌”風的舞蹈,千嬌百媚,萬種風情,那千年的佛窟黃沙、那飛揚的絲路花雨宛若撲鼻而來;《喜水》帶有傣族風情,三個傣家女身姿妙曼,青春動人,筆者的腦海中,不禁蹦出了“傷痕文學”《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中那個在傣寨原本性格沉郁、穿上筒裙后變得和傣家姑娘一樣快樂自信的漢族女知青李純;《黃河隨想》波瀾壯闊,昭顯出中華兒女不屈不撓、蓬勃向上的氣勢。
演出結束時,學生翻唱的劉若英那首《知道不知道》在劇場中響起,同學們叫著各自的名字,點“到”。“我們畢業(yè)了!”當學生們激動地吶喊時,我們都會回想起自己的畢業(yè)時光,心底涌起一絲憂傷……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