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基金募集火熱 投資及退出偏冷
在IPO財務審查大風暴下,文化產業領域的上市大軍大量損兵折將,據統計,截至4月中旬,至少有18家文化企業撤單IPO。
和一些傳統的制造業相比,文化產業是相對周期性較弱的產業,甚至還有很強的逆周期性。文化產業未能在此次審查中獨善其身,反而有大量企業折戟IPO。在被撤企業中,業績波動、成長性問題成為一些基礎較差的小型文化企業的硬傷,而財務核查在文化企業中的操作難度也成為一部分原因。
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自2007年IDG中國媒體基金誕生至今,國內累計成立92支文化產業基金,其中36支基金處于開始募資狀態,56支基金募資完成(含首輪募集),目前募集完成(含首輪募集)規模達465.56億元,平均單支基金募資完成規模達8.31億元。
但與火爆的募資狀況相比,投資和退出就顯得較為遜色,目前投資案例僅披露88起,涉及規模51億元,退出案例僅3起。
政府導向明顯數量規模大幅上升
根據投中集團統計,2012年共有4家文化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兩家在A股創業板上市,而另有兩家是在港交所上市。針對文化產業的投資也在今年一季度急劇降溫,今年一季度國內文化傳媒行業僅披露兩筆VC/PE融資案例,融資規模3377萬美元,融資案例數量和規模跌至近9個季度最低值。
從基金開始設立和募集完成的趨勢來看,國家的政策導向體現得非常明顯。自2009至2012年,國內文化產業基金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基金規模上,都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其中開始募集基金數量從2009年的2支增至2012年17支,目標規模由21.2億元增至455.6億元,增長約21倍;從募集完成趨勢上看,募集基金完成數量從2009年的3支增加至2012年18支,基金募集完成規模(含首輪募集)由7.5億元增至165.8億元,增長約22倍。2013年至今有7支新設立的文化產業基金,有2支基金募集完成。
從地域分布來看,目前已設立的92支基金廣泛分布于全國18個地區,其中私募股權基金較為活躍的北京、江蘇、上海、廣東地區基金數量較多,文化產業基金數量分別為20只、13只、10只和5只,4個地區累計成立48只文化產業基金,在全國范圍數量占比高達52%。
產業基金與VC/PE差距將縮小
2006年,國家發改委頒發《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文件中明確提出,“產業投資基金是指一種對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和提供經營管理服務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制度,即通過向多數投資者發行基金份額設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資產,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資產,從事創業投資、企業重組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等實業投資。”
除去《辦法》中提到的產業投資基金在募資上定向募集、目標規模不得低于1億元、首期募資不得低于目標規模50%的限制外,在具體投資運作上,產業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還有幾點區別:
從投資方向上來看,產業基金投資方向較為集中,如在《辦法》中提到:“產業基金只能投資于未上市企業,其中投資于基金名稱所體現的投資領域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資產總值的60%,投資過程中的閑散資金只能存于銀行或用于購買國債金融債券等有價證券。”這種投資方式也使得產業基金在投資時風險相對集中,因此也對基金的專業運作能力提出了較為嚴格的挑戰,而PE基金則可以通過投資多個不同的領域來分散風險。
從投資階段上來看,PE基金往往在投資過程中更看重的是企業的成長性,關注早期和成長期企業,投資周期相對較短,以小規模投資來持有公司少部分股權,通過企業的成長性來獲取資本化收益;而產業基金往往更關注擴張期和成熟期企業并獲得控股權,投資周期相對較長,憑借豐富的產業鏈資源對被投企業提供包括企業發展方向、盈利模式、財務等幫助。
從退出方式上來講,產業基金的退出渠道不僅僅局限于IPO、并購、同業轉售等方式,還可以通過長期分紅、可轉債等相對低風險的渠道進行退出。
從目前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各領域產業基金來看,其運作模式并未嚴格遵循發改委定義的“產業基金”范疇,而是采取了更具多樣性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就文化產業基金而言,不同基金在投資領域、投資階段方面均有較大差別,而在主流的股權投資之外,也囊括了影視項目投資、房地產投資等多種投資方式。
整體看來,隨著產業基金投資方向不斷多樣化,國內產業基金數量不斷增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推動產業基金進行更多投資與退出方式的探索, 基金自身的投資運作也將趨向專業化,更加注重產業鏈資源整合等綜合因素,長期來看,產業基金與主流VC/PE之間的差異將逐漸縮小。
7年88起投資案例退出僅3例
與爆發式的文化產業基金募集狀況相比較,投資和退出就顯得較為遜色,一方面國內文化產業企業整體不成熟,具備投資潛力的企業數量有限,另外,企業文化創意不足、產品生命力較短,企業盈利模式不夠清晰,也使得國內文化產業基金與可投項目之間整體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部分基金因從企業層面投資退出渠道受限只能退而求其次,轉投個別明星項目獲得回報。
文化創意企業多以輕資產方式運作,創意能夠產生的價值很難用貨幣來衡量,往往手中僅有知識產權而缺少可抵押的固定資產,獲得銀行貸款相對困難,因此能夠獲得產業基金的扶持便成為其加速發展的最佳選擇。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顯示,2007年至今國內文化產業基金共發生88起投資案例,累計投資規模為51.68億元。其中2010年投資案例數量和投資規模在近7年達到最高值,分別為31起案例、36.94億元,從2011年后投資案例數量和規模都開始下降,其中2013年初至今僅披露6起融資案例,投資規模為4.28億元。
從具體投資領域來看,國內文化產業基金主要投資領域集中在影視音樂、文藝演出、旅游地產以及網游4個領域,這4個行業投資案例數量達52起,在全部88起投資案例中占比達59%;投資規模為48.88億元,在全部投資規模51.68億元中占比高達95%,充分體現出國內文化產業基金對這些領域的青睞。
自去年以來A股IPO退出渠道收緊,企業層面退出周期拉長,目前國內部分文化產業基金開始將基金轉向可短期帶來回報的單個電影、電視節目、文藝演出等,除了VC/PE慣用的私募股權投資形式,在單個項目投資上方式更為豐富,如可為單個項目提供銀行擔保,促使其順利獲得銀行貸款;或先給項目提供少部分貸款,項目運作較好后提供股權融資的債權+股權相結合的投資方式;或對一個影視公司下多部影視作品投資的組合投資方式等。IDG中國媒體基金相繼投資《高考1977》、《山楂樹之戀》、《雪花秘扇》等影視作品,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先后投資在國內具備較強影響力的綜藝節目《舞林大會》、《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的節目制作層面等均屬單個項目投資的典型案例。
目前國內文化產業基金投資的案例中,僅有1筆IPO退出和2筆并購退出。其中,宋城股份A股上市,東方星空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基金實現IPO退出,京西風光旅游5.66億元收購時尚之旅酒店全部股權,天津華勝旅業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基金實現并購退出,浙江嘉瑞聯合新材料2012萬元認購華數傳媒584%股份,新干線投資旗下星空創業投資基金實現并購退出。另外,單個項目的退出通常以項目結束作為結點,根據投資時簽訂的保底協議或按出資額度進行利潤分配等方式對項目進行結算,故公開渠道暫時較難獲得回報情況。
(編輯:竹子)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