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家篆刻藝術展館落成 再造中國“印”象新視覺
廣西(中國)首屆篆刻藝術展中的《道德經》展廳
無為而治(篆刻) 駱芃芃
“在整體設計理念之中,我們充分運用了‘五邊’造型,‘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穩定、最適中、最包容的數字,以數字‘五’始終貫穿場館內外,五角形的天井、五角形的內墻、五角形的展柜……整個場館設計得小巧玲瓏又特色鮮明,預示著中國篆刻藝術將在這里得以穩健發展。”在談到中國(廣西)篆刻藝術館的設計理念時,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廣西)篆刻藝術館館長駱芃芃如此表示。
“雙節”期間,中國首家篆刻藝術展館——中國(廣西)篆刻藝術館落戶南寧,成為篆刻界萬眾關注的大事。配合篆刻藝術館的落成,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等單位承辦的為期兩個月的廣西(中國)首屆篆刻藝術展同期舉行,架起了一座國家級藝術研究機構與地方政府間進行常態化藝術交流的橋梁,亦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在全國進行開創性推廣工作的全新注腳。
在本次展覽上,展出了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全國各地最杰出的老中青篆刻家代表、廣西地區篆刻家以及部分受邀書法家的79件篆刻作品、13件書法作品。在79件篆刻作品中,30件是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集體刻制的老子《道德經》警句印章,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還為這個主題展創作了開篇之作《道德經》。據主辦方介紹,這30件篆刻藝術作品曾參加過“金石永壽——中國第一屆壽山石篆刻藝術展”,還曾東渡日本參加了中日篆刻藝術展。其中的24件詩詞雋語篆刻作品曾參加過“江山多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篆刻藝術精品展中日篆刻藝術展”和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舉辦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篆刻藝術精品展”,在每次展覽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不僅要薈萃當代篆刻的精品,也要在展陳設計、展場氛圍方面苦心經營——駱芃芃的策展理念一直如此,這次也不例外。任篆刻藝術館總策劃和總設計工作的她,希望將以往在展覽設計方面的經驗運用到場館設計之中,所以,她選擇了“五”這個對中國傳統和篆刻文化而言意義非凡的數字,將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精神滲透于場館設計理念之中,使之與現代感極強的幾何型展館進行巧妙融合,是對展覽方式的又一次大膽創新,令參展觀眾在欣賞壽山石和篆刻藝術之美的同時,用獨特的閱讀方式重溫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無為而治”是駱芃芃此次參展的一方10厘米見方的巨印,印內四字安排在印面四個角,中間留出大片空白,以突顯印面的空靈,在內容和形式上高度統一,意象地表達對先人傳統的敬仰以及面對小我與篆刻事業的坦然心態和終生愿景。而在展覽的時代,在這個需要藝術家迅速回應歷史、環境、科技、人文、資訊等潮流的變遷的時代,篆刻家也需要在石面刻刀之間面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復雜的文化現實和審美挑戰,開辟新的視覺呈現方式,建立新的展覽陳列體系,所以,駱芃芃這些年一直在展覽場域的深化和拓展上做著努力,并且取得了很成功的經驗。
對于當代藝術玩得很轉的場域設計——一些現代美術館、畫廊在做展覽的時候,給創作者一個公共空間,藝術家根據這樣一個場地、空間綜合考慮創作作品的方法。在駱芃芃等致力于創造篆刻展覽氛圍整體感的藝術家看來,應該達成總體藝術上的感受——通過整體的篆刻“場域”氛圍,帶給欣賞篆刻作品的觀眾一些啟示、一種享受,一次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綜合性洗禮。駱芃芃認為,美術場館不是一個恒久不變的場所,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完善。每一次展覽在傳承、發揚中國篆刻藝術的同時,都旨在傳遞不斷創新展覽范式這樣一個核心主題。在篆刻的詞典里,“場域”應該是一個動詞。
“中國篆刻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人誠信和尊嚴的象征,是中華民族一個宗族、一個姓氏、一個家庭繁衍、變遷、榮辱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的載體。中國篆刻藝術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重要的文化和社會功能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數千年來生生不息、傳承發展。200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聯合西泠印社向聯合國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中國國力強盛的今天,我們希望篆刻藝術通過奧運會、世博會等重要契機,以盡善盡美的展覽內容和展覽方式,將篆刻藝術推向國際化的平臺,對篆刻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駱芃芃說。
在她看來,展覽是交流、傳播中國篆刻藝術的場域,新的專題藝術館更應如此。據她透露,篆刻藝術館選址南寧,雖然離內地遙遠,但這里就地理位置而言是面向東南亞地區的窗口,從篆刻藝術角度看,則是篆刻藝術界“廣西現象”的發源地。“東南亞地區是中國篆刻藝術品流傳到海外數量最多、最普遍、最集中的地區。篆刻藝術館的落成,勢必會成為中國篆刻藝術傳承和發展獨具特色的基地之一,繼續帶動廣西地區篆刻藝術的繁榮發展,開拓面向國際傳播篆刻藝術的新渠道。”篆刻藝術館不僅是藝術場館,也可以是篆刻藝術傳播的發生場。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