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版畫的寂寞”
盼過年(綜合版) 趙紅雨
2011年,版畫市場似乎有“要熱”的味道了,應運而生的版畫機構和各種版畫展覽逐漸增多。然而,版畫在國內更多時候處于一種尷尬境地,市場容量小、缺乏準確定位,使其發展屢屢陷入困境。近20年來,版畫市場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很多人都在尋找原因,探索版畫市場和版畫的產業化之路,但卻難以形成主流。好在國外的版畫市場一直向好,國內又不乏熱愛版畫的人士積極參與,探索的步伐雖慢,但還是掩蓋不住版畫的前行之勢。
版畫認知缺乏誰之過?
在西方和東方的日本,版畫消費量很大,它們是中產階級的主流收藏品,但在中國,版畫消費基本是個空缺。
在日常生活中,版畫還沒有走入千家萬戶。一方面,大眾對版畫存在著認知誤區。許多人認為版畫是印刷品,實際上版畫只是利用傳統印刷手段進行創作,凝聚了創造者的理念和創新,與印刷品有著本質不同。另一方面,版畫創作的學院風過于濃厚,無形中與大眾拉開了距離。
天津美院版畫系主任范敏表示,版畫創作集中于象牙塔,與大眾群體脫節。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版畫進入轉型期,隨著此前的創作群體逐漸瓦解,創作的力量向學院集中,更多關注文化精神層面和個人情緒的表達,而忽略了普通大眾的需求。著名版畫家阿鴿也曾說過,版畫有其自身的優勢,版畫家應該運用版畫技法、形式的多樣性,使其貼近生活,創作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反映生活的經典之作。同時還要兼顧中低消費人群,創作一些價格適中的作品,這樣對版畫藝術的普及有很重要的意義。
版畫市場路在何方?
歷史上,版畫曾經在兩個代表時期很興盛:一是明朝,特別是萬歷年間,中國古代版畫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另外是魯迅倡導新興版畫運動時期,把版畫作為一種“武器”,現在有些人對其進行主題收藏,但它們未必適合掛在家里,因為這與我們繁榮、向上、蓬勃發展的時代不相符,在家更多是需要一種放松的環境。
繁榮過后,版畫到底要往哪個方向前行呢?是符號化、遵循傳統,還是可以換一個角度讓大家慢慢接受,接受之后再讓市場去檢驗?這就涉及到版畫的作用和意義:它首先應該具備裝飾性,有唯美的欣賞價值,再附有投資性和收藏性。這些基本功能擁有后,才由評論家品味其藝術性。版畫從來沒有改變過作為時代記錄符號的功能,如在瓷器、家具等拍賣會的圖錄中,就會找出當時的版畫來說明瓷器、家具準確的歷史來源和出處。更為重要的是,原創版畫是藝術品,而市場上限量印刷的某些名家作品只能歸為工藝品,所以買藝術品還是工藝品,對版畫收藏者來說,的確是個問題。
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吳長江認為,讓藝術走近大眾首推版畫,因為它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相對于動輒十幾萬元、幾十萬元的油畫、國畫、雕塑等名家作品,版畫的公眾基礎還表現在市場價格更易被接受,畢竟版畫可以限量復制,并能夠得到等同于原作的藝術享受。他還提出,版畫家要放下架子,回報社會與人民,“版畫的寂寞”是社會給予藝術家積累的機會。
中產階層是現在人們常常提到的一個詞,它不僅體現在個人財富上,更重要的是其藝術形態、文化修養、審美基礎能達到一定的水平。這樣看來,中國進入中產階層時代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完善市場經營機制,是發掘版畫市場的前提條件之一。
20多年的版畫發展中,市場上幾乎沒有可以讓版畫機構借鑒的成熟方式,有機構正在研究版畫的成品化問題,提出讓客戶買到的是包括作品、作品認證書、包裝等一整套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一張紙”。也有公司在探索藝術品市場的退出機制。假如哪一天從某機構購買過版畫的客戶急需資金,只要他的手續合法、作品確認無誤,機構會以原價退還。如果作品的市場價漲了,機構會盡量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愿意買作品的藏家,扣除必要的手續費外,其他差價部分歸還客戶,這無疑解決了買畫人的后顧之憂。
此外,金融手段如租賃業務和信托業務也有待進一步開發。試想,如果你喜歡版畫,但不知道該怎樣妥善保管,就可以借鑒房地產的方式為客戶做信托,版畫的所有權是客戶,有機構負責版畫的保管工作;如果有人租,機構會在客戶同意的情況下幫他達成租賃業務,當然會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當版畫在市場上有差價變化時,機構也會及時建議客戶何時買或賣,這無疑又給客戶提供了投資機會。
版畫具有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特質,優秀版畫家的作品數量其實很有限,版畫的復數性就決定了在全民收藏日益臨近的未來,會是大有前途的一個藝術門類。
(編輯:孫菁)